1.单选题- (共27题)
1.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
3.
他在公民的推举下就任执政官,开始了更深入的民主改革: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十个新的地区部落、实行陶片放逐法等。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他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苏格拉底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苏格拉底
4.
“他的改革将族群制单位改造为选区制单位,从而将‘部落民’改造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很多人都获得了公民权,而旧的部落只限于其宗教功能。”“他的改革”
A.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 |
B.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
C.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D.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
5.
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A.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B.疆域最辽阔 |
C.经济最繁荣 |
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
6.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7.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8.
“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此评价针对的是()
A.《十二铜表法》 | B.《民法大全》 |
C.《权利法案》 | D.《拿破仑法典》 |
9.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国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 B.“统而不治” | C.掌控议会 | D.领导内阁 |
10.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大约半小时后,女王起身离开。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分权制衡 |
B.内阁权力膨胀 |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D.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
11.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攻打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这表明
A.英王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实际行政权 |
B.英王可以最终决定是否对外宣战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12.
“十九世纪西欧大陆宪法普遍表现为强大的王权与软弱的议会并存、中央集权的倾向明显、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相当的限制以及保护私有财产的坚定性。”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宪法是
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C.美国1787年宪法 |
D.1689年《权利法案》 |
13.
“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以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14.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5.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
1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 B.分权与相互制衡 |
C.总统权力至上 |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19.
***曾说:“英国、法国、荷兰……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 ……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里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中国重返联合国 | D.中日邦交正常化 |
20.
照片记录了历史的瞬间。右图记录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是( )


A.与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B.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D.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
21.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
A. 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
C. 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
A. 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
C. 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
22.
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
23.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
D.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不结盟政策 |
25.
2009年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奥巴马总统访华,并发表了一系列演说。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中美关系历尽曲折。其中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
B.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要求 |
C.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26.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
C.求同存异 | D.“一边倒” |
27.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2.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