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12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1/3/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20分)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伊迪丝·汉弥尔顿说,古希腊人走在人类的前面,那时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并发表识见,于是“世界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谁大胆思维,谁就有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
材料四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产生思想自由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2分) 其社会根源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自由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他们产生这种思想的共同经济根源。(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6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二 乾隆年间,当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参观他们的新式武器时,这位清朝的名将居然很不屑的说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罕。”
材料三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成丰皇帝在北京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请”。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命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摘编自《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1) 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2)有人认为“瓦特和法拉第是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3)对比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统治者上层对外来技术态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止十年后之弊病,惟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 木户孝允在充分比较了欧美等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状况,提出政策建议:在追赶西方列强的过程中,日本应当仿效和学习法国学制为宜。

——摘自《日本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教育改革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挽救民族危机与培养具有变法维新思想的富国强兵有用人才相结合,大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中国旧有的教育体制。

——田梅英《清末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 明治天皇名义发布了《教育大旨》,用至高无上的“诏敕”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育“要专事阐明仁义忠孝”,从政治上束缚学生的思想,着力培植带有忠君爱国头脑的、懂得近代知识技能的工具。

——摘自《日本文明史》

材料四  五更里,天将明,鸡声报晓。……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那日本,三十年,转衰为盛。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外洋人,虽强悍,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作一段,吧五更,唤人治梦。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

——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叹五更一伤国事也》

(1)概括材料一中有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一项中国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日本教育改革成效相比,中国教育改革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近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材料四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救国方案?

2.选择题(共8题)

4.

  □÷7=5……3,□里是{#blank#}1{#/blank#}.

5.

  □÷7=5……3,□里是{#blank#}1{#/blank#}.

6.  56÷8=7……0
7.

医务室每6分钟可以对一位小朋友进行牙齿检查,那么33分钟可以检查几位小朋友?还剩下几分钟?

8.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   )小。
9.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   )小。
10.

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51>8×{#blank#}1{#/blank#}

11.

体操队有24名同学排队,如果每队排6人,可以排{#blank#}1{#/blank#}队。

3.单选题(共14题)

12.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该认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B.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C.该认识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体现了胡适对中西方文化认识肤浅
13.
某启蒙思想家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该思想家应该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康德
D.卢梭
14.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特点是
A.宗教神学世界观依然是人文主义者的主要世界观
B.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C.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
D.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15.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16.
根据汉字演变的总趋势, 将下列汉字 “马” 的演变过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17.
与图中③对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A.网络技术的应用
B.信息技术的应用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蒸汽机的应用
18.
鲁迅说:“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以下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朱熹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自此成为明清官方哲学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其复辟帝制服务
C.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19.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代表性的体现在下列哪一人物身上
A.康有为B.张之洞C.魏源D.胡适
20.
19世纪中叶,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光学理论,有些画家认为光是“绘画的主人”,在绘画时应该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下列美术作品充分反映出这一观点的是
A.毕加索的《格尔尼卡》B.罗丹的《思想者》
C.莫奈的《日出·印象》D.德拉克拉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21.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作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作者既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其对社会有破坏作用
C.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D.作者对商鞅变法采取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22.
“……因为赎买了士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3.
日本内务省1881年颁布的《劝农局处务条例》中写道:“兴办生产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与此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殖产兴业B.建立新军队C.文明开化D.废藩置县
24.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B.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C.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D.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25.
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针对维新派的变法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维新变法中存在的问题是
A.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出现分歧
B.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
D.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8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