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1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9/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材料四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的体现。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作用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艾奇逊立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紧急援助”***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60多年前中、美两国出兵朝鲜半岛的原因。
(3)据材料一、材料二所述,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单选题(共20题)

4.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5.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 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最佳理解是( )
A.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并加以仿制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C.中国学习技艺且以购买为主D.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6.
1950年,法国提出了建立一支欧洲军队的“普利文计划”,普利文计划是舒曼计划在军事上的表现。时任英国首相艾德礼表示:“我们愿意在政府独立基础上的任何形式的欧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不能把做出决定和行动的自由放弃掉,交给任何超国家的机构。我们对欧陆那些愿意采取这些计划的国家持鼓励态度,就像对待舒曼计划那样,我们表达了愿与任何在合作计划下建立起来 的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材料表明艾德礼的真实意图是
A.积极支持但不参与以保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地位
B.英国对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普利文计划难以接受
C.保持英国的独立能实现自己当欧洲盟主的梦想
D.参加欧洲一体化会影响到英美特殊的盟友关系
7.
1991年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写道:“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材料的主旨是
A.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C.“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8.
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
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
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
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
9.
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
B.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0.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1.
穆罕默德·阿里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最大的不同是
A.背景不同 B.领导力量不同
C.性质不同D.结果不同
12.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强烈反对,主要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措施包括 (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马 法 ④将兵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13.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殖产兴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推动了改革的实施
C.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道路
D.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14.
二战后,盟国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纽伦堡设立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对东条英机、戈林等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依据是
A.《洛加诺公约》
B.《国联盟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非战公约》
15.
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
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16.
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库尔克斯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列宁格勒战役
17.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18.
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该协定
A.违反了《凡尔赛和约》
B.突破《五国条约》海军军备的限额
C.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
D.推动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19.
1937年11月,希特勒表示:“欧洲……唯一的灾祸,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其余一切都可以调整的。”这表明(    )
A.意识形态矛盾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B.希特勒视苏联为德国扩张的唯一敌人
C.希特勒以反共产主义为幌子麻痹英、法、美等国
D.当时德国与英、法、美等国不存在利害冲突,战略利益一致
20.
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把它作为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工具
B.限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C.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 
D.控制广大的亚、非、拉美国家
21.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的战略地位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为一场国际冲突
22.
下图是针对1938年苏德关系中某一事件的时政漫画。下列对漫画作者的立场及论证的推理较为合理的是(  )
A.美国立场。此时美国推行孤立外交,能对苏德关系进行中肯评价。
B.英法立场。“苏德婚礼”解除德国两线作战之忧,让英法面临德国侵略危险。
C.波兰立场。苏德秘密协议瓜分波兰,破坏其领土完整,是一丘之貉。
D.中共立场。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订包含侵略它国内容的条约,丧失原则。
2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深受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美国为集中力量摆脱经济危机, 避免卷入国际争端而采取的对外政策③它指的是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不得向交战双方运送任何物质④通过的《租借法》实际上改变美国的“中立”政策()
A.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④D.①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