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2周周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05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生结果差异的原因?
(2)李鸿章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如何?你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同人生结果差异的?
2.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单选题(共19题)

3.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4.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5.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6.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7.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8.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9.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0.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1.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12.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13.
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5.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木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展缓慢
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新思潮的冲击
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16.
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
17.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18.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9.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20.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3.选择题(共3题)

22.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下列哪一时代特征的归纳?

23.

上课时,老师提问问题,我应该

        

24.计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