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3月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04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约翰·洛克的毕生……亲身见证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①处死一位国王、②激进的民主以及后来革命共和国的无政府状态、③王政复辟及企图把绝对君主制强加给不情愿的人民、④第二位国王遭废黜以及限制王室权力为前提接受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
——(美)彼得·赖尔等《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二1690年洛克的《政府论》出版,书中的理论解释了两年前那场革命发生的正当性。
——据维基百科“洛克”条目编写
(1)材料一中划线部分反映了四个历史事件,请加以简释。
(2)充分利用本题信息,请运用洛克的政治主张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2.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
——《宋会要辑稿·职官》
材料二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附1:以越南占城稻为代表的外来物种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附2:以孩儿枕为代表的瓷器大量出口,深受市场的喜爱,进一步促进五大名窑繁荣。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中的“贰宰相”指的是哪一职位?以此为思路指出宋代中央政制架构主要由皇权之下的哪三个机构组成,并评价这一中央架构。
(2)孩儿枕创制于哪一名窑?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地区,并分析两宋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指出朱熹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虽然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但是埃及在非洲和中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吉萨金字塔群前的狮身人面像

卢浮宫古埃及馆收藏的狮身人面像
材料二由于埃及作为英帝国东方战场的中枢,英不得不让埃及发展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工业,以支持战争,使埃及资本主义在一战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一战期间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壮大了埃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
在大战期间,许多青年农民也由于参加战争,经受了锻炼,对帝国主义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群众。
——王泰《一战与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的转折趋势》
材料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非洲及非洲人民尽自己所能,在人力上、物质上参与、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巨大的贡献,我们在论及二战时,不能只提及英美军队在北部非洲的战绩,对非洲人民所做出的其他贡献也应提及,让世人对非洲在二战时中的地位和贡献有全面的了解。
——《谈谈非洲在反法西斯世界大战中鲜为人知的贡献》
(1)同是狮身人面像,吉萨金字塔群前的狮身人面像与卢浮宫内的馆藏品相比,可谓面目全非。几千年的岁月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埃及狮身人面像受到严重破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
(3)二战期间,埃及境内发生了哪些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重大事件,并简要说明它们起的作用。

2.单选题(共15题)

4.
梭伦阐述他的执政理念时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容,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到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以下梭伦改革措施中,比较明显的体现他上述理念的有
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
②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4个等级
③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④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根据万民法,一个公民不是叙利亚人或不列颠人或西班牙人,而是一个罗马人。”这说明依据万民法,在罗马帝国统治的范围内
A. 只有罗马人才有公民地位 B. 各民族自由民都是罗马公民
C. 不承认其他各民族的存在 D. 只有罗马人能得到法律保护
6.
恩格斯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其中“这些机构”是
A.内阁
B.联邦议会
C.帝国议会
D.巴黎公社委员会
7.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B.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平型关大捷
8.
九一八事件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A.原始儒学B.南宋史学C.宋明理学D.前清史学
9.
《清代外销瓷》一文的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A. 产品用途
B. 釉色的区别
C. 器物纹饰
D. 产品质量
10.
北宋前期,朝廷下诏:“用度所出,未遑削除,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部内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不久,又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表明
A.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B.朝廷缩减日常开支
C.政府放松对商业控制
D.宋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11.
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概括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革命一生产组织形式革命一生产动力革命一交通运输革命
B.生产动力革命一生产组织形式革命一生产工具革命一交通运输革命
C.生产组织形式革命一生产动力革命一交通运输革命一生产工具革命
D.交通运输革命一生产动力革命一生产工具革命一生产组织形式革命
12.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全部要‘美式配备’了!”这种情况
A.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的签署有关B.体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
C.加速自然经济瓦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反映出当时美国已独霸中国市场
13.
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流传着一句民谚:“我的破茅屋,就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下列人物的思想中能体现这一民谚精髓的是
A.霍布斯B.康德C.洛克D.伏尔泰
14.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 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中横线上最应出现的是
A.汉赋B.唐诗
C.宋词D.戏曲
15.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16.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17.
如果对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文稿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辑,排列正确的是
①《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④《香港基本法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18.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波兰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3.选择题(共2题)

19.西藏已建有{#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等多种工业,柴达木盆地已建起多处{#blank#}4{#/blank#}基地,在青海省的{#blank#}5{#/blank#}修建了大型水电站,西藏正在建设我国海拔最高的{#blank#}6{#/blank#}水电站。
20.西藏已建有{#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等多种工业,柴达木盆地已建起多处{#blank#}4{#/blank#}基地,在青海省的{#blank#}5{#/blank#}修建了大型水电站,西藏正在建设我国海拔最高的{#blank#}6{#/blank#}水电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