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加试题)雅典的奥运会和民主制是象征希腊文明的名片。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功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宪章》
材料二丹尼斯﹒舍曼曾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
——《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奥林匹亚遗址的所在地和功能。列举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希腊是这样一个“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的民族?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的你的理由。
材料一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功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宪章》
材料二丹尼斯﹒舍曼曾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
——《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奥林匹亚遗址的所在地和功能。列举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希腊是这样一个“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的民族?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的你的理由。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秉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的哪两大政治制度“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中央政府如何实现“分权制衡”的?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拯救市场”而采取的创新之举及本质。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秉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的哪两大政治制度“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中央政府如何实现“分权制衡”的?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拯救市场”而采取的创新之举及本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年转移数量

——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近代和现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来分析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年转移数量

——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近代和现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来分析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8题)
4.
有学者指出, 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材料中“ ”所填人物是
A.克里斯提尼 |
B.伯里克利 |
C.梭伦 |
D.西塞罗 |
5.
某学生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时,绘制了以下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古雅典的民主制度比古罗马的法律制度起步早 |
B.雅典民主制度源于梭伦改革,终于伯利克里改革 |
C.古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成文法 |
D.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代表 |
8.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中国外交的表述,判断正确的是
1970-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1970-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1976 | 1977 | 1978 |
建交国家 | 54 | 69 | 87 | 88 | 95 | 103 | 107 | 110 | 112 |
A.1974年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外交的基本政策 |
B.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改善 |
C.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
D.70年代的外交突破推动中国进入无敌国时代 |
9.
1992年,某学者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上述观点的出现,最有可能是因为
A.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崛起 |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
C.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化 |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
11.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以下对该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
B.强调发展农耕、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C.有利于端正民心民志保障国家安全 |
D.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2.
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不正确的是




①图1反映了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②图2体现了汉代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③图3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
④图4体现了北宋河南钧窑的制瓷技术




①图1反映了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②图2体现了汉代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③图3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
④图4体现了北宋河南钧窑的制瓷技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3.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
B.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 |
C.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
D.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 |
14.
观察下图,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2年的私有制经济中包含有个体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
B.1956年国民经济的成分比例变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 |
C.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
D.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
15.
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和科技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其历史地位搭配正确的是
A.莎士比亚——文艺复兴的先驱 |
B.孟德斯鸠——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
C.伏尔泰——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
D.牛顿——近代物理学的革命者 |
17.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当时中国社会谋求“全人格觉醒”的事件是
A.维新运动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 |
18.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这样评价一位文学家的作品:“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下列文学作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唐璜》 | B.《西风颂》 | C.《吉檀伽利》 | D.《约翰·克里斯多夫》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