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2016-2017学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03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3/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过去出身和门第是衡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惟一尺度,……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谁富有,谁就位列上等。
公民大会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重大事务的场所……有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的四百人议事会,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
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鼓励有技术的外国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城,并授予他们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教材
(1)材料一中的内容分别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政治理念?(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说明两次改革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产生怎样的影响?(12分)
2.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6分)

2.单选题(共16题)

3.
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4.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教皇权威地位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基督教
5.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6.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D.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
9.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0.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1.
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12.
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矛盾的尖锐
B.萨拉米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13.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14.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
④暴力斗争不断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6.
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
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
17.
下列名词承载着惨酷的历史意蕴,是法西斯势力所犯下的反人类罪的黑色象征
①“奥斯威辛集中营”②“南京大屠杀”③“731细菌部队”④“格尔尼卡大屠杀”
其中属于“日本制造”的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启示主要有:
①法西斯是世界和平的死敌
②绥靖政策姑息养奸,害人害己
③局部战争有可能演变为世界大战
④和平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维护
⑤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文明必将打败野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3.选择题(共3题)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线的成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线的成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