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01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称为郡,两者无统属关系”,可见郡在国之地位甚至不如县,故文献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后世随着经济的发展,边境郡地逐渐繁荣,其下遂开始置县,以郡统县的制度慢慢就形成了,秦一统六国之后“海内为郡县”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战国至秦朝郡县制的演变?
材料二:父亲要降低到和儿子相等的地位并且怕他们,而儿子和他们的父亲平起平坐……老师害怕他们的学生,还要哄着他们,学生轻视他们的师长……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男女之间也有着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民众对权威已经很不耐烦了,只要稍加约束就会大发雷霆……任何事物极端地扩大,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柏拉图《理想国》
(2)依据材料三,说明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柏拉图这一态度
材料三:罗马法从它最初颁布十二表法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区分了私法和公法。……德国当代民法学家梅迪库斯说:“私法一般奉行决定自由,不必说明理由,与之相反,公法中的决定则受到约束。”这可能才是公法与私法最重要的差异所在。……换句话简单说,就是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
——摘编自萧瀚《罗马法——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
(3)依据材料说明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这一特点的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说明***创造性地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路?
材料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

2.单选题(共22题)

4.
梭伦改革宣布,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A.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B.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C.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D.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5.
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审视这些法典,认为这些旧有法典具有无法掩饰的基本缺陷。为了他的帝业,他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为此,他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将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
D.将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
6.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大政党是
A.自由党工党
B.保守党自由党
C.民主党共和党
D.民主党自由党
7.
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后,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依据英国的政治体制,卡梅伦内阁成员
A.全体辞职
B.由女王决定去留
C.继续履职
D.由议会栽定去留
8.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表明
A.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留下浓厚封建专制残余D.君主制度仍有强大影响
9.
对于《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条款,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希望的是把条款中的“割让”一词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晚清统治者
A.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
B.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C.认为丢失香港影响不大
D.用“礼”维护国家主权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李鸿章说:“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这说明李鸿章
A.希望战争时期与敌国进行谈判斗争B.认为外国人进入中国意在刺探情报
C.接受外国公使进京的近代外交方式D.互市对经济发展有利不能轻易偏废
11.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2.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的诗词,写于1928年秋。据此推断该诗词是
A.《沁园春·长沙》
B.《清平乐·六盘山》
C.《西江月·井冈山》
D.《忆秦娥·娄山关》
13.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八七”会议召开
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D.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师
14.
《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国民大革命开始
C.抗战的全面爆发
D.重庆谈判启动时
15.
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6.
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形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17.
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8.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的目的,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这一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荡,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此,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在
A.中共笫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笫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笫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
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亊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进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作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 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D. 认可“一国两制”
21.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罝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声明的实践结果是
A.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
B.不了了之
C.促进了西欧的联合
D.推动了东西方的缓和
22.
下图为“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它反映的国际政治格局是
A.雅尔塔体系B.两极格局
C.多极化格局D.“一超多强”
23.
“冷战”开始后,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是
A.德国B.奥地利
C.朝鲜D.越南
24.
有人说,世界的国际关系从东西方冲突的向心力中释放出离心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多头政治和多极化。这一说法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A.二战结束B.“冷战”形成
C.美苏争霸出现D.“冷战”结束
25.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
A.驱逐满人
B.汉人掌权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