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六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00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
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摘编自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饶州安仁书生连少连,被一富商箫氏看中,箫家请媒人求婚,连少连不甚乐意,媒人于是劝道:“秀才终岁辛苦,所获几何?今箫女奁具万计,及早成婚,即日化穷薄为富商
——《宋代笔记小说》(第五册)
材料二: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
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这场思潮是从比较中西之民性,反思“民族”自身存在的劣根性开始的。1895年2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首开中西“民”性比较之先。
——《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场思潮”是指什么?这场思潮对中国近代“民”性起着什么作用?
(4)材料四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以继续推行,军队的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东汉政府招募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东汉对少数民族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东汉少数民族兵称“荑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东汉末,刺史、牧、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4.
据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中记载:“陪审法庭除了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有批准或否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利。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官员在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公民监督权较大B.监督渠道多元化C.设有独立的监察机关D.监察制度相当发达
5.
(题文)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下列选项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A.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D.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6.
在罗马法学家眼里,法律必须维护社会秩序。如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按照材料的观点可推断出
A.法律至上成为近代欧洲的立法原则
B.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较好地处理了与外邦人的利益关系
D.限制了贵族对公权的滥用
7.
“镇江军民英勇抗敌,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敌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该战役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抗日战争期间
8.
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严重抗议。最后,普国退还商船并支付1500美元赔偿金。这在本质上说明满清政府(   )
A.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B.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C.满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
D.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权利
9.
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反对封建礼教的决心与勇气
B.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
C.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
D.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10.
“在国民革命中,‘唤醒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唤醒中国’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唤醒中国”的具体使命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B.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
C.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
11.
“介石先生惠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既。……凡在国人,无不崇仰。……虽顽寇尚未戟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封信有利于协调中共在敌后的军事行动
B.这封信是中共为挽救民族危难采取的重要举措
C.这封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
D.这封信是基于蒋介石的地位及其坚定的抗日态度所写
12.
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13.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D.国共关系的缓和
14.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中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15.
1958年之后,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明确规定票决方式。这表明我国
A.民主制度曲折发展
B.人大制度重新恢复
C.法律制度已经健全
D.依法治国理念确立
16.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A.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B.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D.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17.
1992年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但此后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主要是为了
A.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集中精力发展市场经济
C.顺应国际多极化趋势
D.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18.
二战后的某次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该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如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缅甸总理吴努和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与会的29个参加国后来都成了不结盟的骨干成员。同时,会议倡导的和平、独立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和平、中立、不结盟原则的先声,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该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此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D.七十七国集团会议
19.
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一改按辈分排列祖先的惯例,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引起了卫道之士的批评。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观念崩溃B.批判思潮产生
C.君主专制强化D.商品经济发展
20.
(题文)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1.
“雅典政事的决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这说明苏格拉底殉道引发人们广泛的思考,包括法律形式上的正义先于、优于实质的正义,从死亡中获得新生的思想的永恒,舍生取义为实现法的价值的精神值得当今社会尊崇等内容。苏格拉底(    )
A.敬告人们恪守道德底线B.鼓励人们要理性思考
C.引导人们遵法守规D.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3.选择题(共1题)

2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黄铜片在铜片上刻画

铜片上有划痕

黄铜的硬度比铜大

B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

木棍变黑

硫酸有强酸性

C

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无色溶液一定是酸

D

向某溶液中滴入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该物质一定含CO3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