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0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选任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晋时期,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制度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宋代已明确废除了作为良贱身份等级的户籍制,而代之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土地配置模式已成为不易之制,“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被“富者有资可以买田”所代替。……唐代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按人,宋代则按资产制定户等。主户与客户的含义已有质的变革,主、客两者的区别是依据土地占有情况,富民与佃农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盟,“佃户既赖田主给佃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赡家计。”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2.单选题(共17题)

3.
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他的说法
A.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
B.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
C.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
D.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
4.
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A.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5.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宫殿式的庄园与农人破败的茅屋、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与失业工人绝望的挣扎相互映照。保守党前首相狄斯雷利(1804-1881年)说,“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此后,英国走向了
A.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B.自由主义政策退潮
C.工人运动日益失控
D.社会阶层尖锐对立
6.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
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情绪化
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
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负面作用
7.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B.北伐战争时革命军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9.
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10.
1845年,恩格斯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这反映出
A. 工人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政权争夺加剧矛盾激化
C. 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 D. 西方代议制民主不完善
11.
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下列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
B.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C.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并巩固政权
D.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
12.
下面为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济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13.
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然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 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
B. 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C. 是坚持“九二共识“的直接体现
D. 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14.
有学者认为,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是走出“冷战”时期外交困境的重要价值选择。下列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最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问题
C.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
D.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15.
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16.
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7.
1947年秋,我国学者即注意到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问题,在上海发起对日问题座谈会。从1948年春起,“反美扶日”成为国统区人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
A.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B.冷战从欧洲蔓延到亚洲
C.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D.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失败
18.
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到1954年上升到80.55%。对这一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
B.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