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深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79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单选题(共37题)

1.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
A.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B.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D.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
2.
“陶片放逐法”的实行,对威胁雅典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这一方法创始于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3.
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五百人会议
B.十将军委员会
C.陪审法庭
D.公民大会
4.
《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重视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5.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6.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责任内阁制确立
C.两党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7.
在近代史上,英德两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二者又有不同,其中德国与英国相比,最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A.君主是国家元首
B.都实行责任内阁制
C.议会行使立法权
D.君主掌握军政大权
8.
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创举”是
A. 实行政党政治
B. 实行联邦制
C. 实行民主共和制
D. 创立内阁制
9.
美国一政治学家曾说:“如果不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国家的安全就处于危境。如果给了充分的权力,又很可能被滥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特别重视
A.总统行政权的强化
B.两大政党的建设
C.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
11.
1788年,美国革命家帕特里克·亨利说,新体制的原则是“极其有害、失策和危险的”,新宪法“偏向于君主制”。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新宪法
A.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
B.赋予了总统军政大权
C.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12.
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的权利
13.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4.
这是一幅张乐平画的抗日漫画,由此可以看出

将来我们所看得见的结果1937年
A.中国军民已打败日本侵略者
B.日本帝国主义不堪一击
C.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D.中日对比,中方实力强大
15.
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
A.由“帝制”转入“民治”
B.由“器物”转入“制度”
C.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D.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
16.
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7.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 “不能避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急于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中国政府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D.中国经济、军事落后于英国
18.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建立民主政治
B.产品上交国库
C.平均分配土地
D.兴办学校教育
19.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下列各项与该歌曲及影片反映的是同一时期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百万雄师过大江
2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1.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2.
***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下列诗词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是
A.“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C.“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3.
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24.
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B.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C.“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
D.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军事力量
25.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中说:“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宜告了共和国的成立。”这场“起义”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标志着俄国退出一战
D.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6.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27.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了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马克思主义学说适应了工人运动的需要
B.欧洲各国工人运动获得迅速发展
C.马克思主义学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D.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日趋暴露
28.
我们即将迎来《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我们在研究“它为什么诞生于170年前?”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三大工人运动的推动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D.马、恩参加革命实践
29.
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30.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
A. 风俗习惯
B. 宗教信仰
C. 社会制度
D. 文化传统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同俄罗斯、越南、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发展友好关系。这主要说明新时期我国
A.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B.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C.重视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2.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C.第三世界崛起
D.欧洲走向联合
33.
某历史博客的一个帖子在分析当今国际格局时绘制了一个示意图,如图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一超多强”趋势,天平的一边如果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
A.日中俄印
B.法德英日
C.中欧俄日
D.亚非拉美
34.
公开声明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扩张”。材料反映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
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
35.
有人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未来将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假如你赞成该观点,那么你认为决定未来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的因素应该是
A.明智的外交政策
B.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
C.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
36.
二战后欧洲工人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37.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2.选择题(共1题)

38.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