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78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单选题(共28题)

4.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人民”和“统治”两个词合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5.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6.
马丁·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为上帝所接受。加尔文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由上帝注定了,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这些主张在本质上
A.崇尚金钱与现世享乐B.反对天主教会的说教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
7.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8.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伏尔泰“造福人类”主要是指: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D.倡导君主立宪制
9.
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10.
中国古代火药与指南针早已发明,但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则在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复兴推动技术发展B.思想解放促进技术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技术革新D.社会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11.
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下列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②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③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12.
引力波也称重力波,是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上述材料能证明的科学论断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B.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C.普朗克量子理论D.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13.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14.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宣扬民主共和
D.主张君主立宪
15.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而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6.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其主张说明
A.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B.“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1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收录了他1979年11月谈话:“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段话
A.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旧体制的愿望,市场经济是其改革的既定目标
B.意味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触及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触及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问题
18.
在***诸多著作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
20世纪50年代,我国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遗传学等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主要得益于
A.新中国的成立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
20.
纪录片《东方巨响》,真实地表现了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倾注的心血,真切反映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下列科技成就与原子弹研制成功同属于60年代的是
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南优2号”选育成功D.“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21.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22.
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具有这些特点的文学流派的作品是
A.《唐璜》B.《母亲》
C.《等待戈多》D.《红与黑》
23.
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24.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了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学会了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D.生产生活稳定性增强
25.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27.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28.
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
B.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殖产兴业
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29.
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3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整顿吏治
B.理财
C.军事改革
D.教育改革
31.
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
B.大名和武士
C.广大民众
D.上级武士

3.选择题(共2题)

32.下列对进化顺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33.每种测量仪器都有其使用要求.请你写出甲、乙两种测量仪器使用要求的相同点.第一点:{#blank#}1{#/blank#};第二点:{#blank#}2{#/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