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单选题- (共28题)
A.实行陶片放逐法 |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
A.崇尚金钱与现世享乐 | B.反对天主教会的说教 |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D.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
C.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 D.倡导君主立宪制 |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
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
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
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
A.儒学复兴推动技术发展 | B.思想解放促进技术发展 |
C.佛教盛行推动技术革新 | D.社会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②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③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
A.①④③② |
B.①④②③ |
C.③②④① |
D.②③④① |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B.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
C.普朗克量子理论 | D.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
B.均主张“中体西用” |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
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
A.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 B.“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 |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D.“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
A.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旧体制的愿望,市场经济是其改革的既定目标 |
B.意味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
C.触及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D.触及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问题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新民主主义论》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A.新中国的成立 |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D.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 |
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 B.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
C.“南优2号”选育成功 | D.“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
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
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
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
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
A.中下级武士 |
B.大名和武士 |
C.广大民众 |
D.上级武士 |
3.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