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777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前期英国各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表(单位:英镑)

摘编自《英国通史》
材料二令人好奇的一点是,这个极度保守的政府愿意在一些民众呼声很高的要求上做出让步,以避免公众给统治者造成过大的政治压力,威胁到他们的统治。例如,德意志国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成年男子普选权的西方强国,还率先提供了失业、事故以及养老保险
——新浪网《德意志统一:新帝国如何影响世》
材料三特别是在代议制建立的初期,在政治制度中议会都居于主导的地位,以立法核心目的的议会当然得以立法的行使成为了提供法律和秩序的机关。
——游路遥《代议制的权衡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变化对政治领域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变革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进行评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头一场大规模武力活动,《南京条约》就是这一时期英国侵华活动的基本总结。
——张振鹤《论不平等条约》
材料二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大大发展了不平等条约制度体系,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这个新阶段,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
——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英两国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侵华进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辛丑条约》是怎样体现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

2.单选题(共16题)

3.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
A.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组建公民陪审法庭
D.实行了财产等级制
4.
“它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的最后完成。”这主要归功于克里斯提尼
A.推行陶片放逐法
B.发放观剧津贴
C.按财产划分等级
D.划分地区部落
5.
《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必须向法官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司法的程序性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重视证据的完整性
D.竭力维护贵族利益
6.
《法学总论》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据此推断,罗马
A.是沟通人和神的桥梁
B.旨在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C.注重保护个体的权利
D.意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7.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此,美国
A.形成了政党政治
B.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C.实行了三权分立
D.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8.
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发现北卡罗来纳州的人口大增,于是代表该州的众议员由12名增加到13名。这能反映出当初制定1787年宪法时
A.南方与北方间的妥协
B.地方对中央的妥协
C.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
D.政府对议会的妥协
9.
这样的“一票共和”被有些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中潜入的共和国”,经过1870年9月、1871年8月与1875年1月三次努力,才赢得一个勉勉强强的共和国。由此可知
A.共和派已占据优势
B.这个共和国很快会夭折
C.共和观念很难普及
D.法国共和之路非常艰难
10.
英国首相最初只是内阁大臣中的一员,内阁没有实际的首脑,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当时,“首相”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从“侮辱”到“尊敬”反映
A.英国首相的命运由国王决定
B.首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
C.议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王权
D.英国责任制内阁的最终形成
11.
《华尔街日报》发文称:“对于东方迅速崛起的引擎中国来说,其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的——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失败和不复存在的往日辉煌。”促使中国开始“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的事件
A.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12.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它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
B.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外来侵略势力的干涉
D.近代农民阶级不具有革命性
13.
1853年2月,阿礼国在给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的报告中说,“我以为……不去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则那些(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会被政治的解体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掉,而只要及时行动,我们却又是有力量扭转这样的局势的”。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寻求列强支持以维护统治
B.义和团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D.列强可能武装干涉太平天国
14.
“若纸烟,若小眼镜……用者辄置极刑。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途次被匪(指义和团)系于树下,过者辄斫……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指说洋话、用洋货的人),亦为所杀。”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
B.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C.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的运动
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15.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表明
A.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基础
B.中国取得了战役胜利
C.日本的战略企图遭到了破坏
D.敌后战场的地位提高
16.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元帅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关门打狗,东北全境解放
B.千里挺进大别山
C.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7.
民国时期的政治评论刊物《观察》的创始人储安平在1947年总结了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现政权的支持阶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现在这一批人没有对南京政权有好感的。这表明国民党
A.失去执政合法性
B.已经丧失了民心
C.丧失了执政地位
D.缺乏群众基础
18.
“每一个疏于履行其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的人,都是在给共和国造成一分伤害。”为避免此种状况出现,伯利克里
A.以财产多寡让公民分享不同的权利
B.建立地区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C.发放津贴以吸引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D.加强陪审法庭以监督公职人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