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第一次“革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在地方上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机构的“本质”区别。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体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为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钱乘旦《英国通史》
(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第一次“革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在地方上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机构的“本质”区别。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体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为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钱乘旦《英国通史》
(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单选题- (共45题)
2.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这项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
B.设立陪审法庭 |
C.成立“四百人会议” |
D.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
3.
恩格斯在评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由于实施这个新制度和容纳大量被保护民——一部分是移民,一部分是被释放的奴隶——血缘制度中的各种机关便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材料中“新制度”指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 |
B.陪审法庭制度 |
C.以地域划分选区制度 |
D.陶片放逐制度 |
4.
从古希腊历史看,演说雄辩之风在公元前8—6世纪蔚然兴起,公元前5—4世纪成为政坛时尚。与演说雄辩之风的兴盛直接相关的是雅典
A.政权机构的建立 |
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C.贵族势力的削弱 |
D.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
5.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 )
A.召开公民大会 |
B.组成五百人会议 |
C.设立陪审法庭 |
D.为公民发放津贴 |
6.
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主要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
A.人文精神 |
B.民主意识 |
C.反抗精神 |
D.爱国意识 |
7.
“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 陪审法庭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职务津贴制度
D. 轮番而治制
A. 陪审法庭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职务津贴制度
D. 轮番而治制
8.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法庭,负责审判苏格拉底。陪审团经过两轮,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之所以称其为“污点”,主要原因是雅典民主制
A.适用范围过于宽泛 | B.不适用小国寡民 |
C.过于注重程序正义 | D.参政方式导致权力滥用 |
9.
雅典公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决定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剥夺了异议者的基本权力。这些反映雅典民主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0.
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这说明罗马法
A.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典 |
B.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 |
C.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
D.保障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1.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表明了
A.罗马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 B.人们对法律概念的抽象思考 |
C.西方的法律有了成熟的体系 | D.罗马共和制促进了法律完善 |
12.
有学者提出:“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由此可见,当时裁判官审理案件的重要依据是
A.习惯法 |
B.《十二铜表法》 |
C.公民法 |
D.万民法 |
13.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必须向法官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反映了罗马法
A.强调证据 |
B.注重程序 |
C.维护贵族的利益 |
D.保护私有财产 |
1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在行窃时当场被捕的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悬崖上抛下”;第二十三条规定“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尔贝斯山崖上抛下”;第二 十四条规定“如暗地毁灭庄稼,则处以比杀人还严重的死刑”。这些规定反映出罗马法
A. 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B. 注重运用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C. 强调法律内容应具备广泛性
D. 具有原始简朴和野蛮的特点
A. 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B. 注重运用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C. 强调法律内容应具备广泛性
D. 具有原始简朴和野蛮的特点
15.
17、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这说明罗马法
A.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典 |
B.保障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 |
C.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 |
D.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
16.
下图中罗马民众围观的是《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法学家评价这一法律:“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
B.消除了习惯法的影响 |
C.实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 |
D.突破了万民法的局限 |
17.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
B.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 |
C.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 |
D.借助频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 |
18.
1871年以来,德国国家元首由一个半专制的立宪君主到权势强大的总统,最后成为只有象征意义的礼仪元首。这反映了德国
A.国家权力中心的变迁 |
B.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C.四分五裂的政治现实 |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9.
汉弥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美国建国初期)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材料中的“错误”指
A.种族歧视 |
B.黑奴制 |
C.阶级歧视 |
D.邦联制 |
20.
学者詹姆斯·罗伯逊认为:“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符合这一观点的做法是
A.规定实行邦联体制 |
B.保留州的行政自主性 |
C.明确实行两党政治 |
D.维护南方的奴隶制度 |
21.
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最终通过“利益谈判”实现“妥协”的“多元利益集团”,不包括
A.大州与小州 |
B.共和派与君主派 |
C.南方与北方 |
D.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
22.
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统治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或制度的推行,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①元代的行省制
②明代的内阁制
③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④美国的联邦制
①元代的行省制
②明代的内阁制
③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④美国的联邦制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23.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首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
A. 法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A. 法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24.
下面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1邦联条例》 |
C.德国《1871年宪法》 |
D.法国《1875年宪法》 |
26.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当时世界的要求”主要指的是
A. 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力
D. 发展生产力以改善生活
A. 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力
D. 发展生产力以改善生活
27.
《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中说:“因为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若以调整大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则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据此可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A.改变了原有社会制度 |
B.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C.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D.保障了工人、农民阶级的权益 |
28.
程汉大在其《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称:“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下列各项,属于17世纪末这一“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的是
A. 国王“统而不治”
B. 内阁掌控行政权
C. 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D. 内阁和议会相互制衡
A. 国王“统而不治”
B. 内阁掌控行政权
C. 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D. 内阁和议会相互制衡
29.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集中体现这一设计思想及其实践的美国国家机构是
A.总统 |
B.最高法院 |
C.国会 |
D.邦联议会 |
30.
有学者认为,“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这次“革命”的直接结果是
A. 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B. 建立起典型的君主立宪制
C. “君权神授”变为“君权议会授”
D. 形成了完善的责任内阁制
A. 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B. 建立起典型的君主立宪制
C. “君权神授”变为“君权议会授”
D. 形成了完善的责任内阁制
31.
特别国会于1689年1月召开,辉格党人觉得只需宣布威廉成为国王就行了,但其他许多议员无法容忍君主纯粹由选举产生,所以希望通过王位继承由玛丽担任女王。结果便是折中:王位由威廉和玛丽共掌。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A.“光荣革命”胜利结束 |
B.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 |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
D.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 |
33.
富兰克林等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建立一院制议会,反对设置“带有贵族气味”的上院,而另外一些代表则提出了后来被制宪会议采纳的观点:上院议员的存在可以缓和下院中过激的立法行为。据此判断,美国建立国会所依据的政治原则是
A.联邦主义 | B.权力制衡 | C.人民主权 | D.议会至上 |
36.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对这一谕旨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B.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C.谈判结果导致香港完全沦为殖民地 |
D.内容中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37.
有葡萄牙学者认为,“尽管澳门在它坎坷的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危机,但一八四二年才是它真正衰落下去的日子”,这是因为一八四二年
A.澳门逐步丧失中外贸易的特殊地位 |
B.洋货入侵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中国人民的反抗抵制了西方入侵 |
39.
下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源于晚清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年代 | 1838—1842年 | 1838—1847年 |
英国制造品输华值 | 882495 | 2090406 |
A.开放通商口岸 |
B.划定使馆界 |
C.支付巨额赔款 |
D.实行“门户开放” |
40.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 )
A.《南京条约》附件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41.
《剑桥史》中这样记述:“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资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从而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南京条约》的签订( )
A.开创了五个口岸通商的局面 | B.强化了清政府对外商的控制 |
C.建立了中外通商的平等机制 | D.是清朝维护国家主权的产物 |
42.
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
4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指
A.《十二铜表法》 |
B.《天朝田亩制度》 |
C.《资政新篇》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44.
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 | B.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
C.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
4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文中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B.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 |
C.小生产者的先天缺陷 | 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46.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 B.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
C.“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 D.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
3.选择题- (共2题)
47.
武则天不惜动用酷吏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实行“重典治吏”,官吏枉法受赃80贯处以绞刑;雍正帝时,赃官的罪行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并下令:“丝毫不得碍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古代帝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
B.为了肃清官员的贪污腐败 |
C.为了强化皇权,平抑穷富 |
D.为了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
4.多选题- (共2题)
49.
麦考莱在《英国史》中说,“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此后人们相信“影响宪政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政本身内部找到”。符合麦考莱观点的是
A.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 |
B.工业革命是英国近代的最后一次革命 |
C.《权利法案》对英国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
D.1688年后英国没有对宪政进行任何改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5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