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已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比较,指出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俄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主要方式。分析列宁提出这种方式的原因。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已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比较,指出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俄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主要方式。分析列宁提出这种方式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大事年表
材料二洋务运动火事年表
——以上材料均依据相关资料辑录而成
回答:
(1)依据材料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之处的原因及其后果。
材料一明治维新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868年 | 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宣布正式进行改革 |
1869年 | 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
1871年 | 成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并重金聘请欧美教授在大学任教 |
1872年 | 颁布《固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股份公司制度;第一条铁路一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 |
1873年 | 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
1881年 | 内务省发布《劝农局处务条例》,提出“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
1882年 | 参照法国刑法,订立刑法 |
1883年 | 首相伊藤博文主持修建了豪华的“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室,成为推广欧式生活的场所 |
1889年 |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98年 | 参照法、德法律,颁布民事法,制定美式商法(1899年) |
材料二洋务运动火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861年 | 曾国潘创办安庆内尔械所,任川中国工匠,仿制西式伦炮 |
1862年 | 在北京设立专门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足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升入京师火学堂) |
1865年 | 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制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企陵机器制造局 |
1866年 | 在福州建立马尼射政局,建造军舰 |
1872年 | 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 |
1875年 | 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将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
1880年 | 在上海建止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华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设立南北电报局 |
1881年 | 设立开平矿务局 |
1885年 | 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
1890年 | 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深铁厂矿公司 |
——以上材料均依据相关资料辑录而成
回答:
(1)依据材料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之处的原因及其后果。
2.单选题- (共22题)
3.
通过校伦改革,长老会议的权力大部分被分割,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转给了公民大会,司法权力转给了公民陪审法庭。梭伦采取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日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 |
B.防止专制独裁 |
C.扩大公民权力 |
D.防止政治腐败 |
4.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国军队交战时,往往出现大量民众就地观战的现象;许多民众还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和粮食。由此可知
A.民众生活非常贫困 |
B.满汉矛盾日益尖锐化 |
C.民众国家观念谈薄 |
D.英军行动没有侵略性 |
6.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奴的不平等亦即真正的平等;伏尔泰强调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同时主张保护私有财产。这表明他们提出的平等思想
A.是没有进步意义的 |
B.是不可能实现的 |
C.是带有阶级烙印的 |
D.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
8.
京剧的脸谱都有特定的含义,各种不同的脸谱展示了角色的忠贞、正直、阴险、稳练、枭勇、骁勇、暴躁等不同的个性。普通百姓特别是没有文化的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戏剧(如京剧),而戏剧对角色的褒贬又转变为或者引导了百姓的是非观和价值标准。这表明京剧角色的脸谱化
A.导致了普通百姓价值观形成 |
B.不利于观众对京剧的欣赏 |
C.固化了普通百姓的思维模式 |
D.对普通百姓的言行影响很大 |
9.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指示方向仪器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若遇天景噎(阴暗)霾,夜色瞑黑,又不能辨方向……或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方向。 | 曾公亮(999年-1078年)《武经总要前集》 |
方家以磁石面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 沈括(1031年-1095年)《梦溪笔谈》 |
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 徐兢(1091年-1153年)《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
A.航海确定方向主要依靠指南针 |
B.北宋指南针的制作技术非常精细 |
C.宋时比较普遍使用指示方向仪器 |
D.唐朝时指南针已经用于海上航行 |
10.
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中国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自然》杂志还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其中2017年6月,“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这表明播建伟
A.首先通过实验证实了量子的存在 |
B.首先在量子理论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
C.首先将量子理论应用于通讯实践 |
D.为量子理论的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
12.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其强调不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而受到后世的强烈批评。但是,当时洋务派提出这种指导思想除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外,还有一种策略性考虑。“策略性考虑”主要指的是
A.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
B.打消西方国家的疑虑 |
C.促进中学西学的融合 |
D.适应清政府财政困难 |
13.
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过程中,严复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严复这段按语旨在
A.阐释中国的国情 |
B.认清中国历史特点 |
C.强调家国的一致 |
D.激发民众国家观念 |
14.
儒家经典自汉代以来就存在今文经(汉代通过儒生回忆用隶书书写的经书)与古文经(用秦统一文字前的字体书写的经书,这种经书的最早版本据持有者称是孔府墙壁中发现或者有人冒死保存下来的)之争。到清末,争论再趋激烈,康有为认为古文经是伪造的。康有为的看法
A.纯属政洽变革需要 |
B.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
C.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
D.是欺骗知识分子的 |
15.
***等革命家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思想;邓小平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一邓小平理论。他们能够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重大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B.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注意吸取别国经验 |
16.
1999年,党和国家授子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23位科学家中,有21位是留学归国人员,其中19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国留学的,这其中大部分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回国的。促使他们纷纷选择回国的主要因素是
A.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
B.回国能够在科研中取得更大成果 |
C.对西方国家反华政策的不满 |
D.具有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之心 |
17.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段打油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一个时期电影作品的状况。与这种状况比较符合的时期是二十世纪
A.四十、五十年代 |
B.五十、六十年代 |
C.六十、七十年代 |
D.七十、八十年代 |
19.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人对商鞅变法如此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损害了秦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
B.遭到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 |
C.刑罚过于严酷,人们深受其害 |
D.使各个阶层受到很大冲击 |
20.
免役祛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具体内容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户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政府再用收取的钱雇人服役。这项措施实施的前提是
A.农村的自耕农队伍稳定 |
B.城市市民队伍的人数壮大 |
C.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 |
D.放弃以前的重农抑商政策 |
21.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后,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变法法令并没有涉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方面的内容。这表明对此次改革
A.康、梁与光绪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不同 |
B.光绪帝主要是为了应付国内改革舆论 |
C.慈禧太后一开始就进行了直接的控制 |
D.维新派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
22.
商鞅正式变法前夕,发布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的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当时的黄金指的是黄铜)。可见商鞅
A.十分重视金钱在变法中的作用 |
B.认识到官民对变法执行力的重要性 |
C.希望变法获得各个阶层的支持 |
D.极力树立自己在秦国官民中的威信 |
23.
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理财”,“理财”的基本原则是“民不加赋丽国用饶”。通过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可知其“民不加赋”指的是
A.不增加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 |
B.不增加所有“民”的赋税负担 |
C.不改变以前的各种赋税制度 |
D.通过官办工商业解决政府财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