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单选题- (共23题)
4.
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5.
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
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 |
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
8.
梭伦改革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有
①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②以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④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①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②以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④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1.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 结果 |
A |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B |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
C |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D |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
A.A |
B.B |
C.C |
D.D |
12.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C.汉化政策的影响 |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
13.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14.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7.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成功的原因有
①适应了中原故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坚定的改革态度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支持改革
①适应了中原故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坚定的改革态度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支持改革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9.
图为某著作封面,书名为《文采与悲怆的交响:960年至1279年的中国故事》,本书所载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有


A.统一多民族国家首创 |
B.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
C.重文轻武观念的强化 |
D.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 |
22.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
25.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
C.将兵法和均输法 |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