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635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城之境,时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当时的契丹实行的还是游牧民族的部族制,事简职专,官制朴实。契丹从后晋石敬瑭手中夺取幽云十六州,俘获了大量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为了发挥汉人所长,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至此,南北双轨制运行下的“蕃汉分治”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材料二有辽一代,北方草原树海中出现了许多农田区;银币成为法币;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宋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向边疆地区传播。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摘自田泽斌《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契丹采取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契丹实行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历史作用。

2.单选题(共22题)

3.
亚里士多德说,“克利斯提尼改革比梭伦改革要民主得多”。这是因为克利斯提尼改革
A.鼓励并支持工商业的发展B.各等级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C.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构
4.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以此理论美国确立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B.权力制衡C.议会主权D.责任内阁
5.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材料说明
A.三权分立和制衡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
C.联邦制度有利于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D.分权与制衡利于人民充分实行民主精神
6.
(题文)下表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两个不平等条约,它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是
A.由军事侵略到文化侵略
B.由灭亡中国到以华制华
C.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D.由割地赔款到开埠通商
7.
1938年7月,日本制定出“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其中包括“促使中国军队投降,加以笼络,使其归顺,并发挥其反蒋反共意识”,“尽力把民族矛盾引向主义的对立”。据此可知,日本的主要意图是
A.诱导国民政府尽快投降
B.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C.尽快消灭敌后抗日力量
D.执行速战速决的策略
8.
下图是一次重要的战役示意图。据此可知,该战役
A.是中国抗战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B.直接导致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9.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启蒙运动的影响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工人运动的高涨
10.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11.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A.稳定西欧各国的政治秩序
B.援助西欧复兴发展经济
C.扭转了美国在西欧的形象
D.为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12.
下列关于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奉行独立、自主和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B.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和平共处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D.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13.
(题文)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
A.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
B.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
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
1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农耕文化的发达
C. 旅游业的发展
D. 战略位置的重要
15.
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6.
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17.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18.
下表是1958—1960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征购量和出口量。(单位:万吨)

根据下表所列状况可以推知我国粮食
A.出口量变化有利于买进西方工业设备
B.征购量变化有助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C.出口量变化加剧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D.总产量变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19.
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通知中指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方针。此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我国
A.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B.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决定粮食价格机制形成
20.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人。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21.
近代某画家在日记中写道:“绘画艺术越是有形越能感人肺腑,因为绘画像大自然,多么微小多么宏大的事物都能在绘画中表现。物体能够触动感官,而事物的深处能够震撼心灵。”据此判断,下列与该画家风格最接近的作品是
22.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23.
下图所示事件带来的结果是
A.阿拉曼战役胜利,扭转北非战场的形势
B.标志着世界反法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C.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D.此地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24.
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重要战役,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敦刻尔克大撤退
②德国入侵波兰
③苏德战争爆发
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