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18年3月高三选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61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加试题)18至19世纪是世界艺术史上急剧变化的一个重要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开始,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建筑样式经常被引用。到18世纪中叶至整个19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政治需要,对古典形式的再现或组合成了欧美建筑运动的主流,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简洁、雄伟、庄重、典雅,充满理性精神。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柏林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古典主义等各种造型元素(见图)。

——根据萧默《建筑的意境》整理

材料二关于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②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据《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古典主义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在建筑样式上的相同之处和建筑功用上的不同之处。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古典主义建筑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德国1871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进行阐述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德国代议制建立的影响进行阐述说明。
2.
(加试题)马克思被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定居伦敦后,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阅读了大量著作、杂志、档案,终于写成了这部被誉为社会科学界“进化论”的著作。1873年,在第二版发行时,马克思曾送了一本给达尔文,达尔文在答谢倌中写道:“我诚挚的希望,我能更透彻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深湛而重要的一些问题,使我更为值得接受这本书。虽然我们的研究是十分不同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双方都在热切的企求知识的扩展;而这个终究,必定可以增加人类的幸福。”正如达尔文所说,两人的研宄领域虽然是如此不同,但是他们两人在研宄方法上又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这正是他们两人能够建立友谊的基础。
——整理自章铮《马克思传》等
材料二马克思指出:“在18世纪臻于完舂的牛顿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牛顿在数学上创建了微积分与微分方程,为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必要的思想工具和数学手段。……万有引力定律推翻了古人类认为的神之引力,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戴今祖《<原理>:时代的巨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部著作”的名称,分析该著作被誉为社会科学界“进化论”的主要原因,比较马克思和达尔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宗旨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牛顿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在政治和思想上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4.
思想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哲人”在经济、宗教和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具体建议,指出其建议本质上所体现的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追求。

2.单选题(共21题)

5.
恩格斯说:“梭伦解开了一系列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是在评价梭伦(    )
A.颁布“解负令”B.给公民发放津贴
C.建立“四百人会议”D.确立财产等级制
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所设计的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根据相关知识,这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应为
A.立法与行政的制衡、行政与司法的制衡、立法与司法的制衡
B.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制衡、联邦政府内部三权之间的制衡、参众两院之间的制衡
C.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制衡、立法与行政的制衡、最高大法官任命的条件制衡
D.立法权与立法否决权的制衡、立法否决权与立法复议权的制衡、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制衡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8.
下表是1840~1913年间,外国列强在苏州设厂的数量和资本情况,其中1894~1913年间大幅增长是由于
时间(年)
工厂数(家)
资本额(千元)
1840~1870
7
2802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转变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势力大增
9.
近代某电文写道:“闻洋人在宁波并无租界,谓之洋人寄居之处,中国官出款为雇巡捕,弹压保护,办法较他口为妥……拟于苏、杭新开等处仿照办理。”此电文最早应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10.
“喋血沪淞飚,击寇侵嚣。蹈火赴汤戎百万,三月胶鏖。国破岁明昭,众志铿骁。……”与此诗歌反映事件关联合理的是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此事件以八一三事变为开始标志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来首次大挺
D.期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
11.
“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段文字应出自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2.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种外交新思维
A.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B.旨在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
C.在“上海合作组织”得到首次成功实践
D.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不愿介入国际事务
13.
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指出:“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下列表述与基辛格的看法一致的是
A.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明显优势
B.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C.世界政治出现“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
D.多极化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为世界新格局
14.
沉没于唐代的阿拉伯“黑石号”商船于1998年在印尼海域被打捞出水。船上的文物中有一种瓷质执壶(见下图)是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壶表面装饰的“椰枣”多产于撒哈拉沙漠及阿拉伯半岛,纹饰下方衬有褐色彩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说明印尼沿海海况较为凶险
B.反映唐代制瓷融入异域工艺
C.证明唐朝已经引进外来物种
D.表明外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15.
英国的“工厂”一词早先一般称为“mill”(原意为水磨坊),到18世纪80年代这种称呼逐渐消失。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的应用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蒸汽机车的发明
16.
下图是19世纪英国总收入来源示意图,图中英国农业产值基本不变,制造业和贸易比重大幅增长,由此可知

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②工业革命导致其总收入增长
③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④开始成为世上最大殖民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加试题)1850年马克思在《新莱茵观察》上写道:“世界上最古老稳定的帝国,在英国资产阶级棉织品的攻势下,其社会已处于崩溃前夜。……我们欧洲的入侵者在向亚洲进军中,在不久的将来,当他们到达长城的大门时,等待他们的,谁敢说大门上不是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对此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①英国的经济入侵导致中华帝国经济崩溃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③欧洲启蒙思想随着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
④欧洲列强入侵将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加试题)泰纳评价法国某位文学大师:“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的能力和对人类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作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这位大师是
A.司汤达
B.雨果
C.罗曼·罗兰
D.巴尔扎克
19.
“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近代科学的兴起
C.启蒙运动
D.第一次工业革命
20.
有文献记载:“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木板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木为子,……盔字既满用木楣楣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该“巧便之法”创制于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21.
“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22.
1984年,新的一次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物理学家邓稼先欣喜地写道“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己过桥。”此前20年我国在核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
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各国政府为应付群众的心理需要及缓和沉重的军备竞赛,开始宣扬签订一系列“控军裁军非战”公约。在世界现代史上大国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条约》
C.《布列斯特和约》
D.《非战公约》
24.
学者在评论某亊件的影响时说:“加快了徳、意法西斯的勾结步伐,促成德、意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形成。欧洲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力量的变化”。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西班牙内战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5.
1940年5月,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发誓要同“那种在黑暗的、悲哀的人类罪恶的目录册中都容纳不下的极恶暴政”进行不妥协的战斗,他向美国发出呼吁:“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把活干完。”对此后来美国
A.通过新的《中立法》
B.通过《租借法》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签订莫斯科议定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