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时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时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声称:“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德国冤家对头的法国,其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极其强烈,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法国认为实现对德复仇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了,复仇的利剑随时等待着出鞘,重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再度膨胀。当时欧洲东部存在的以俄罗斯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难怪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政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
材料: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声称:“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德国冤家对头的法国,其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极其强烈,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法国认为实现对德复仇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了,复仇的利剑随时等待着出鞘,重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再度膨胀。当时欧洲东部存在的以俄罗斯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难怪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政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摘编自金立昕、李新伟《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生于1871年,4岁即位,在位34年。开头15年,他还不理事,由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戊戌后的9年,成了慈禧的囚徒,作为皇帝亲政仅有中间的10年,还是要受到慈禧的牵制。1894年6月,日本在朝鲜制造事端,咄咄逼人,光绪帝不赞成对日妥协,主张抵抗,并不惜触犯慈禧的肝火,停止继续拿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康有为是他的启蒙老师,除了在上皇帝书中给他说了许多维新的道理外,还“缀成《俄皇彼得传》《日本变政考》《英国变政记》《法兰西革命记》等篇”。“及胶旅变起,上怒甚,谓此(汉学经说)皆无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大购西人政书,遂决变政。”1898年6月11日以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的“百日维新”,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以往的许多论著,只着眼于康有为等人倡导变法维新的活动,看不见光绪对“百日维新”的决策作用,如果没有光绪的“锐志更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不会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
从戊戌政变八十余年来,对光绪有过无数讨论。最初是康有为、梁启超一派人歌颂他的无上圣德,接着是另一派章太炎则斥之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记得还在十年浩劫的岁月里,有人说要写慈禧太后,而另一个声音却说:不,要写“载湉小丑”。历史地指出其人其作用的,要推范文澜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说的那两句话:“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
——摘编自陈旭麓《光绪略论》(1979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光绪帝的评价观点。
(2)根据材料,分析造成对光绪帝评价不同的原因。
材料光绪生于1871年,4岁即位,在位34年。开头15年,他还不理事,由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戊戌后的9年,成了慈禧的囚徒,作为皇帝亲政仅有中间的10年,还是要受到慈禧的牵制。1894年6月,日本在朝鲜制造事端,咄咄逼人,光绪帝不赞成对日妥协,主张抵抗,并不惜触犯慈禧的肝火,停止继续拿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康有为是他的启蒙老师,除了在上皇帝书中给他说了许多维新的道理外,还“缀成《俄皇彼得传》《日本变政考》《英国变政记》《法兰西革命记》等篇”。“及胶旅变起,上怒甚,谓此(汉学经说)皆无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大购西人政书,遂决变政。”1898年6月11日以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的“百日维新”,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以往的许多论著,只着眼于康有为等人倡导变法维新的活动,看不见光绪对“百日维新”的决策作用,如果没有光绪的“锐志更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不会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
从戊戌政变八十余年来,对光绪有过无数讨论。最初是康有为、梁启超一派人歌颂他的无上圣德,接着是另一派章太炎则斥之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记得还在十年浩劫的岁月里,有人说要写慈禧太后,而另一个声音却说:不,要写“载湉小丑”。历史地指出其人其作用的,要推范文澜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说的那两句话:“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
——摘编自陈旭麓《光绪略论》(1979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光绪帝的评价观点。
(2)根据材料,分析造成对光绪帝评价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7题)
5.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
C.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
6.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
B.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
C.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
D.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
7.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背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这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
B.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
C.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
D.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
8.
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如果说,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判断“国际主义”是
A.美国凭借实力控制世界 |
B.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
C.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
D.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 |
9.
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A.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
B.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
10.
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B.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
C.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
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