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2.单选题- (共16题)
2.
有学者评价梭伦改革中的某一措施是“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这一措施
A.保障公民平等参与司法审判的权利 |
B.以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 |
C.解除了平民因经济沦为奴隶的可能 |
D.诱惑技艺高超的外邦人从事工商业 |
3.
“一般地说,在农业社会,妇女的状况日趋恶化,繁荣使很多上层家庭把妻子当作装饰品;国家强盛则促使对妇女的非正规政治权力加以限制。罗马虽然实行了严格的家长制,但它都是这一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促成这一状况的可能因素是
A.罗马法制约身体暴力和家庭内惩罚 |
B.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 |
C.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 |
D.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平等 |
4.
据统计,英国政府所提议案在1867~1869年被议会修正的年均为5.7项;在1880~1885年被修正的年均为l.8项;在1896~1900年被修正的年均为0.2项。这反映了英国
A.内阁影响力逐渐增强 | B.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C.代议制政体遭到破坏 | D.政府制约了议会的权力 |
5.
有学者称:“如果把全球帝国霸权,比喻成是一个木桶。那么这个木桶,便是由五块木板构成的,它们分别是工业、制度、金融、军事、文化,五个维度。这个木桶的木板,有一块先漏了。紧接着,整个木桶的水都会流光。这便是霸权木桶理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法国为什么会输掉竞争?依据霸权木桶理论,最根本的是:
A.工业 | B.制度 | C.金融 | D.军事 |
6.
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此“怪物”是指()
A.君主立宪制国家 | B.联邦体制的国家 |
C.民主共和制国家 | D.邦联体制的国家 |
7.
“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
8.
***曾高度评价抗战的某一事:“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这里的“某一事件”是指
A.平型关大捷 | 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
C.台儿庄战役 |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 |
9.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 B.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 D.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 |
10.
《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 |
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
11.
(题文)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材料说明商代
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 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 |
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
12.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B.工业化推动英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C.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13.
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
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
D.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
14.
据学者研究,中国1936年完成了陇海路西安至宝鸡段;同年7月,粤汉铁路株韶段接轨,全线通车;广九线也于七七事变爆发后几天内接轨投入使用。1929年起开始修建的杭州至萍乡的江南第一条东西铁路大干线浙赣铁路,于1937年6月正式接轨,全线通车。1935年开始修筑苏嘉路,1936年7月正式通车。在山西,1932年至1937年,修筑了长达860公里的同蒲路。这一时期铁路里程的增加
A.说明国民党积极围剿红军 |
B.说明国民政府积极为抗战做准备 |
C.是国家长期社会稳定促进的结果 |
D.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 |
15.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恶毒咒骂,而即将发现血液循环的、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
C.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D.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
16.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 |
B.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解决衣食问题 |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