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最后压轴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47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材料二: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以上材料均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轮船招商局创办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2.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政改大事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参赞新政,颁发了提倡官民上书议事,裁汰不必要的官员等。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实行新政改革的原因。
3.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亚当·斯密认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国富论》译序
材料二 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的背景。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的发明
飞梭的发明者约翰·凯伊遭受无数追杀威胁,最终逃亡海外,客死异乡。哈格里夫斯终生饱受纺织工人的控诉与报复,他家中的机器多次被愤怒的工人捣毁。
材料二 抵制洋货运动
孙中山评价当时的抵制外货运动:“洋布便宜过土布,无论国民怎样爱国,也是不能够永久不穿洋布来穿土布……那便与个人经济原则相反!行不通!”
材料三 张之洞
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物”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紧扣主题进行阐释,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9题)

5.
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B.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D.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6.
(题文)在1776—1780年间,美国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州宪法。州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列举了受到保护的人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宣布实行共和制;削减州长的权力,增大了议会的权力。材料说明美国:
A.联邦宪法精神在各州贯彻
B.引领世界民主进程的发展
C.人民的基本权利高于一切
D.地方掀起了民主改革浪潮
7.
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8.
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立宪派一方面以谘议局为论坛,发表各种议论,通过各种决议,力图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运作有所监督;同时互通声气,函电往来,发起和组织联合请愿,要求尽快成立“责任内阁”,加快立宪步伐。材料说明
A.谘议局使立宪派有代表民意的合法性
B.立宪派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先锋力量
C.谘议局议员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性
D.中国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9.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毅然通电全国:“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遂将热河划归东北,并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据此可知
A.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央集权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C.东北己归属国民政府管辖D.三民主义得到认可和实践
10.
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的动荡
B.社会需求的扩大
C.粮食出口量增加
D.高产作物的引入
11.
在光荣革命前,英国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30%,美洲则增长到近58%。材料说明
A.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的殖民霸主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贸易结构
C.英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逐步恶化
D.殖民地对英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此政策的目的是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13.
1944年苏联提出,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苏、英、美、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一个国家反对,决议就不能通过;英美代表则主张少数服从多数。苏联提出一票否决权的出发点是
A.真正体现世界大国的强权政治B.使大国之间实现政治利益平衡
C.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劣势D.推动联合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