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围棋被公认为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水平的智力游戏。2016 年 3 月由谷歌开发的智能程序AlphaGo 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了韩国棋手李世石。李世石是过去十年赢得世界冠军最多的围棋棋 手。约有一亿人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直播,大部分是东亚观众,因为围棋爱好者主要集中于该地 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一事件是人工智能的启蒙,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有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持有非常乐观的看法。认为虽然是机器战胜了人类,但机器是人所设计的,因此还是人的智慧的胜利。也有不少人对此忧心忡忡。包括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内,提醒人们关
材料二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负面后果。近期可见的前景是部分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更有人担心如科幻
电影中机器统治人类的一天将会到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
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
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 清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 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 “壬子学制”,系修订 1904 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 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 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 1912-1949 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 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表 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围棋被公认为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水平的智力游戏。2016 年 3 月由谷歌开发的智能程序AlphaGo 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了韩国棋手李世石。李世石是过去十年赢得世界冠军最多的围棋棋 手。约有一亿人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直播,大部分是东亚观众,因为围棋爱好者主要集中于该地 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一事件是人工智能的启蒙,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有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持有非常乐观的看法。认为虽然是机器战胜了人类,但机器是人所设计的,因此还是人的智慧的胜利。也有不少人对此忧心忡忡。包括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内,提醒人们关
材料二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负面后果。近期可见的前景是部分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更有人担心如科幻
电影中机器统治人类的一天将会到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
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
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 清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 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 “壬子学制”,系修订 1904 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 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 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 1912-1949 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 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材料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两个角度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給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給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5题)
4.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
B.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规定 |
C.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
5.
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里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这反映当时英国内阁
A. 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 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 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
D. 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A. 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 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 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
D. 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6.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
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
C.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