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38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琅威理,英国海军军官,1879—1890年受聘于北洋水师。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战舰多购自外国,且海军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异域。之前李鸿章曾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为正在编组的北洋海军寻找合适的外籍顾问,琅威理得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海军上将古德的强烈推荐。曾纪泽也说,此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李鸿章与他晤谈数次,又看他调阅操演,甚为满意,便当面延聘,月薪白银600两。琅威理来中国任职,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认真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兵所敬惮。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1890年,琅威理因与北洋海军将领的矛盾而提出辞职。琅威理返回英国后,宣传他在华受辱的经历,引起轩然大波。英国外交部甚至为此曾考虑撤回在华的所有英籍顾问。英国政府拒绝李鸿章另聘英国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部分在华雇员,同时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学生。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后,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搜狗百科《琅威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琅威理能受聘于北洋海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琅威理对北洋海军发展的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武则天时期,随着均田制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唐玄宗时期,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府兵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6月4日,美国提前发觉日本海军计划,并伏击日本舰队,取得中途岛战役的重大胜利。

——以上材料数据引自《二战巅峰战役之经典大海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途岛战役的背景,并指出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途岛战役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全球化的关键词是“交往”,它包括了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7题)

6.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规定
C.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7.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8.
1933年,中共中央在《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提出,“除下层统一战线外,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或能实行上层统一战线”,“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一部分实行统一战线”,“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随后,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抗战的艰难性和长期性
9.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 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 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 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10.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1.
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
A.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12.
据统计,到1993年,联合国已向十多个国家派驻维和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联柬机构(联合国托管柬埔寨)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这从侧面说明了
A.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
B.冷战后联合国已具有绝对权威
C.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主权危机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