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22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

——孙世海《中俄<北京条约>到底割占了中国多少土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破坏了我国哪些权益?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材料三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四  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17世纪时,近代自然科学家大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神学世界观;同时,他们又借鉴古代一些自然哲学的思想理论,推陈出新,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性和科学在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和社会科学家们不承认任何的专制权威,不论是宗教信仰和自然观,还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都经受了挑战和审判,一切都需要“理性的法庭”去审查、裁定。社会科学家们提出的许多科学的、理性的观点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张丽敏《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思想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单选题(共27题)

3.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这项措施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立陪审法庭
C.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D.成立“四百人会议”
4.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5.
1787年美国宪法的“革命性”在于给共和政府的运作构置了“更完美的天平”,使天平始终不偏不倚。材料中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最大程度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D.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
6.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
A.选举制度完善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工业城市崛起
D.普选权得以实现
7.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8.
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种“尝试”
A.指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B.指***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
10.
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11.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
12.
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13.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14.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15.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C.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16.
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的衰退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税收政策的调整
17.
1937年12月和次年1月,负责民营厂矿内迁的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两次召集武汉各纱厂负责人开会,宣布武汉民营纱厂必须迁出纱锭5万枚。其目的是
A.打击地方军阔势力
B.逐步侵蚀民营工
C.扩大后方工业基础
D.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18.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19.
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20.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21.
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表明伏尔泰
A.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
B.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
C.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
D.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
22.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23.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24.
某同学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做了下图所示的读书笔记,对此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理性的奠基人
B.伽利略实现了对数学和实验理性的综合运用
C.古希腊哲学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D.希腊哲学传统和近代工艺传统的结合催生了近代科学
25.
***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
C.《民报》D.《申报》
26.
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或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地研制出
A.原子弹和导弹
B.喷气式战斗机
C.人造地球卫星
D.神舟载人飞船
27.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C.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D.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28.
马克思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下列对这一著作的重大价值论述正确的是,它
A.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B.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
C.揭示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9.
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这里的污点、罪恶主要是指拿破仑
A.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B.亲自公开加冕称帝无视罗马教皇
C.对外战争中的侵略与争霸
D.发布大陆封锁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