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22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2/2/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二“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
(2)根据材料二,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西塞罗的自然法观念?
2.

   材料一: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利玛窦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利玛窦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等等。

材料二:李善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完成了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

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1861年来华。先在北京同文馆、上海英华学堂任教,后入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为译员,在那里工作了28年之久,独译或合译的西书共有129部,并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主编《格致汇编》,致力于普及科技知识。 1896年,傅兰雅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受聘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汉学教授之后,还为江南制造局再译成西书14部。

材料三: 最早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于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此后,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在中国陆陆续续创办了许多中外文报刊,如《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新闻报》等,都比较有名。在西人的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办报。早期国人自办的报刊,如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录》、《新报》等。

材料四:清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他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官府和土豪,欺压人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材料五: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荣振华、方立中、耿昇《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世纪中期开始的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后来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传教士在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是怎样看待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后的世界”
问题:
(1)材料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在19世纪60年代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
(3)材料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如何?
4.
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问题: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各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

2.单选题(共11题)

5.
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其中“两方”是指
A.地主、平民
B.平民、奴隶
C.贵族、平民
D.奴隶主、奴隶
6.
该图为北京贡院遗址,是明清两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它见证了我国选官制度的衰败,该贡院的历史使命终结于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7.
严从简在《殊域周资录》中描述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朝贡贸易B.民间贸易C.互市贸易D.市舶贸易
8.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9.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其中“伊斯兰世界”是指
A.拜占庭帝国B.奥斯曼帝国C.蒙古帝国D.阿拉伯帝国
10.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这一变化中后来最受益的国家
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意大利
11.
“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以下能体现这一主题精神的是
A.基督教运动B.文艺复兴运动C.宗教改革运动D.启蒙运动
12.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该文针对的是( )
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变革思潮
C.全盘西化思潮D.民主主义思潮
13.
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史家“三长”说。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他的()
A.史德B.史才C.史学D.史识
14.
以下是中国古代两本史学名著的篇目,与这两书体例相同的著作分别是
继乱之世:鲁莊公
莊公元年
莊公二年
莊公三年
莊公四年
莊公五年
……
卷十:孝文帝纪第十
……
卷第四十一:勾践世家第十一
……
卷第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A.司马光《资治通鉴》/希罗多德《历史》
B.司马迁《史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C.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迁《史记》
D.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15.
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一股“戏说”历史之风,真正的历史真相被掩盖。如何来判断历史资料的真伪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选项中你认为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A.当时的历史文献B.当时的文学作品
C.当时的传说D.后人的研究资料

3.选择题(共6题)

16.

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B′C′D′,化简AC'+D'BDC

17.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又有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之分.利用已学知识对下列实验进行分析并填空:

Ⅰ.

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

实验结论

结论:{#blank#}1{#/blank#} 

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blank#}2{#/blank#} 

反应方程式

{#blank#}3{#/blank#} 

Ⅱ.

实验目的

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实验

现象

离子方程式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KBr和NaI溶液的试管中,

振荡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1)溶液分层,上层几

乎无色,下层为橙色.

(2){#blank#}4{#/blank#} 

(1) {#blank#}5{#/blank#}  

(2){#blank#}6{#/blank#}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

(3) {#blank#}7{#/blank#}  

实验结论并从原子结构上解释原因

{#blank#}8{#/blank#} 


Ⅲ.

资料: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实验室可利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

实验:某食盐样品中混有NaBr杂质,为测定该食盐样品的纯度,设计实验过程如甲图所示:

阅读上述资料和实验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1)请从乙图中选出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完成制取并向溶液A中通入过量Cl2的实验,将所选装置的选项代码填入方框,并在括号中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blank#}9{#/blank#} 

(2)为了证明甲图中溶液D中几乎不存在Br,可选用的试剂为{#blank#}10{#/blank#} (填选项字母).

A.碘水                   

B.淀粉碘化钾溶液

C.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           

D.食盐水

(3)依据甲图所示,在萃取操作中应选取的有机溶剂为{#blank#}11{#/blank#} .

A.四氯化碳     B.水     C.乙醇     D.苯

(4)在萃取、分液的过程中,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其目的是{#blank#}12{#/blank#} 

(5)试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blank#}13{#/blank#} %.

18.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blank#}1{#/blank#} .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lank#}2{#/blank#} .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blank#}3{#/blank#} .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blank#}4{#/blank#} .

(5)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blank#}5{#/blank#} 的增多,{#blank#}6{#/blank#} 逐渐增大,{#blank#}7{#/blank#} 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19.

如图,设O是▱ABCD所在平面外的任一点,已知OA=aOB=bOC=c你能用a,b,c表示OD吗?若能,用a,b,c表示出OD;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0.

溴单质的氧化性介于氯单质和碘单质之间,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下面的问题.


21.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氯水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氯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资料』

溴水是溴单质的水溶液,因溶有溴单质而呈黄色.

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及资料,请你参与上述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探究:

(1)提出问题猜想:

猜想Ⅰ: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①{#blank#}1{#/blank#} (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猜想Ⅱ: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②{#blank#}2{#/blank#} (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验证①与②中是哪个原因导致了溶液变黄色,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根据以下所给试剂,进行合理选用,完成实验方案1和方案2:

所给试剂:酚酞试液、CCl4、无水酒精、KSCN溶液

方案1: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lank#}3{#/blank#} 并振荡,溶液变红色;则溶液变黄色由反应{#blank#}4{#/blank#} 所致.

方案2: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lank#}5{#/blank#} 并振荡;实验现象为{#blank#}6{#/blank#} .

(3)实验结论:

以上实验不仅验证了溶液变黄的真实原因,同时证明了Fe2+的还原性比Br﹣{#blank#}7{#/blank#} (填“强”或“弱”).

(4)实验反思:

Ⅰ.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入足量氯水,再加入CCl4并充分振荡后静止,产生的现象是{#blank#}8{#/blank#} 

Ⅱ.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下),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blank#}9{#/blank#} mol/L.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