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年级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722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分析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历史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的转变及原因。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用自远方来”的表现。

2.单选题(共34题)

3.
作为现代民主制度源头的雅典,其民主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校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这里的“两方”指的是
A.贵族和平民
B.城邦居民和外邦人
C.平民和奴隶
D.奴隶主和奴隶
4.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名言说明
A.部分男性对政治毫无兴趣
B.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利
C.全体平民应积极参与政治
D.反对自私成为社会共识
5.
根据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公民大会每十天召开一次。召开会议的清晨,负责传递信息的传令官手拿象征着其权力的双蛇盘旋手杖在大街上高声呼喊,听到传令官叫声的公民们自愿来到会场。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A.轮番而治
B.主权在民
C.法律至上
D.集体领导
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法律规定中对财产的态度体现的实质是
A.巩固贵族统治
B.代表平民阶层利益
C.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公民道德培养
7.
据《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法规定行政官可根据每一个别案例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
A.程序复杂
B.自由主义
C.主权在民
D.实用主义
8.
1921年中共“一大”和1922年的中共“二大”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
A.是否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是否开展武装斗争
C.是否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是否开展土地革命
9.
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中共
A.希望走城市斗争与农村结合的革命道路
B.还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央还未完全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认为罢工是主要革命方式
10.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深刻教训是
A.坚持武装斗争和党的领导
B.坚持国共合作
C.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土地革命
11.
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发展较快,其根本措施
A.纠正右倾错误
B.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C.攻打中心城市
D.“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12.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制定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最主要的目的
A.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B.彻底解决阶级矛盾
C.团结一切力量抗日
D.反抗日本经济封锁
13.
1945年,***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蒋介石做出了以礼相待的姿态,但国民党没有做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和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提出,才使得谈判的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材料表明了
①共产党和平建国的诚意
②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③全国人民渴望和平
④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中国远征军军歌这样唱道:“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下列有关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取得了抗战最大胜利
B.配合了英美军队抗击日寇
C.在敌后战场牵制日军
D.是全面抗战路线典型体现
15.
下图是关于解放战争的一副油画,对此幅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攻占总统府》
A.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
16.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体现主权在民
B.保证三权分立
C.结束君主专制
D.限制袁世凯
17.
鸦片战争后,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清廷统治者竟不知道英吉利在何处。这主要体现了清王朝
A.吏治腐败
B.小农经济异常顽固
C.军备废弛
D.对世界的茫然无知
18.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
B.西方侵略者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D.清政府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19.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认为:“中国连绵不绝的起义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外国列强的侵略
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20.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以下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给日本
D.在通商口岸设厂
21.
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较,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
A.颁布了《资政新篇》
B.建立了“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C.创建了圣库制度
D.是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22.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
C.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D.列强竞相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3.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为秦末二十余国争”,为避免这种情况,革命党人采取的行动是
A.发动武装起义
B.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C.成立中国同盟会
D.发展资本主义
24.
为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与此构想相关的文件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C.《告台湾同胞书》
D.《中美联合公报》
25.
1997年,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英国查尔斯王子说:“这标志着香港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的结束,交还给中国。”随后,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升起,这标志着
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一国两制”的正式提出
C.祖国统一大业的彻底完成
D.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
26.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了返乡运动,这一潮流产生的影响是
A.实现了政府间的直接往来
B.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推动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
D.直接促进了“九二共识”达成
2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28.
有学者曾说:“它在凝结了以***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又历经反复修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得到了国家各方面人士的一致赞同和拥护。”由此可知“它”具体指
A.《论联合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共同纲领》
29.
下图是2018年为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发行的邮票。图片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影响是


①民族团结
②民族平等
③共同繁荣
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
有学者评价20世纪中国的某次历史事件时说:“革命成了善动力,革命成了恶外衣。”以下口号能体现“恶外衣”的是
A.“消灭一切封建剥削”
B.“有衣同穿,有饭同食”
C.“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1.
1978年到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重要法律230多部。期中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这反映了我国
A.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C.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法制方针
D.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32.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共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批准这一条约时,***强调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由此体现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4.
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ChineseAReComing(即:中国来了)。”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中国重新加入了联合国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打破与西方国家外交僵局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5.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与会国家的支持,该方针产生的影响是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C.加强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
D.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