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困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梭伦
材料二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这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梭伦改革。
(2)“陶片放逐法”的民主性何在?它是否又具有局限性?
(3)说明材料三中“民主”的本质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材料一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困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梭伦
材料二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这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梭伦改革。
(2)“陶片放逐法”的民主性何在?它是否又具有局限性?
(3)说明材料三中“民主”的本质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2.单选题- (共21题)
2.
“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
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3.
威廉·布莱克斯通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
B.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
C.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
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 |
B.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 |
C.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 |
D.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 |
5.
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
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
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
6.
1937年8月,***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
7.
“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直接原因是( )
A.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
C.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 |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
8.
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二月革命时期 | 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
C.攻占冬宫之后 |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
9.
周恩来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下列有关“这些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时期 |
B.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 |
C.在日内瓦会议上,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
D.这些原则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10.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美苏之间势均力敌
②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
③国际组织的努力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美苏之间势均力敌
②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
③国际组织的努力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1.
1954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缔结的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正式生效。条约由序言、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对这一条约产生的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C.世界处于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状态 |
D.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 |
12.
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
B.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
13.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
14.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
15.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的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的竞争下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
D.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
16.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制定经济建设计划时曾提出要“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第三。这是发展工业的方向,也是国民经济计划的方向”。这个设想得到了***和中共中央多数领导同志的赞同。这一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
B.应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
C.巩固调整国民经济取得的成果 |
D.改变我国工业化不合理的布局 |
17.
有人说,某一时期的哲学家们……相互进行着无尽无休的辩论……但他们是一家人,支持他们共同的事业:创造一个主张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不受国家或教会专断干涉的威胁,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的世界。这些哲学家属于
A.文艺复兴时期 |
B.启蒙运动时期 |
C.古代希腊时期 |
D.宗教改革时期 |
18.
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 |
19.
19世纪末,"物竞""天择"等成为社会流行词语。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作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使命是
A.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影响 |
B.甲午战败,救亡图存 |
C.自然法则适用于社会法则 |
D.思想开放,追求时尚 |
20.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
21.
***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国民党内的主要统治集团,坚持着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早已准备,尤其现在正在准备这样的行动:等候某一个同盟国的军队在中国大陆上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他们就要发动内战。”由此可见,该报告应该是( )
A.《论持久战》 | B.《新民主主义论》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论联合政府》 |
22.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 |
B.浪漫主义文学 |
C.现实主义文学 |
D.现代主义文学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