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71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次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填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近代西方主要政体形式,如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表现及作用。
(2)分别列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
(3)上述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今天有何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
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竞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是
A.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B.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5.
《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重视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6.
经过两年的工作,罗马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该成文法的颁布
A.废除了野蛮法律
B.保护了平民利益
C.消除了贵族特权
D.维护了帝国统治
7.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专制主义色彩
B.军国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8.
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说明法国
A.革命缺少先进理论
B.教会势力异常强大
C.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D.外国武装干涉频繁
9.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 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 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0.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1.
***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A.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领导南昌起义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领导北伐战争
12.
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B.提高了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威望
C.是一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D.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唯一原因
13.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14.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16.
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17.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8.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要对百姓负责。”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9.
如下图,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中外建交高潮。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可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新兴独立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中国周边国家

3.选择题(共2题)

20.已知函数f(x)=sin2x+2cos2x﹣1,将函数y=f(x)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g(x)的图象,则g(x)的解析式为{#blank#}1{#/blank#}.
21.已知函数f(x)=sin2x+2cos2x﹣1,将函数y=f(x)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g(x)的图象,则g(x)的解析式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