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13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素”。

——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3.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书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

3.单选题(共6题)

4.
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
A.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B.人文主义思想滥觞
C.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D.城邦制度日渐衰落
5.
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据此可推知
项目
中国
日本
国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0%
80%
军力
总兵力
202.9万人
60余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
50万人
409.7万人
飞机
600架(作战飞机305架)
2625架
 
A.日本具备有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
B.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
C.抗战胜败取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D.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
6.
***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B.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7.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两极分化”等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
A.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世界经济发展分化严重
D.冷战不利于经济发展
8.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D.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9.
何如璋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后不久,即著《使东述略》,其中写道:“欧西大势,有如战国;俄犹秦也;奥与德,燕赵也;法与意,其韩魏也;英则今之齐楚也;若土耳其、波斯、丹、瑞、荷、比之伦,直宋、卫耳。比年来,会盟干戈,殆无虚日。”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