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712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
——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不同的原因。
2.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 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四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3)材料四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中晚期,东西方一些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材料 近代史上的社会变革言论摘要
序号
言论

“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

“断然废除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今欧、日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皇上翕受嘉谟,毅然断行,此……生民之幸也。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①②对应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内部障碍。
(2)②③对应的两国当时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

2.单选题(共19题)

4.
梭伦有诗云:“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改革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缓和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
B.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C.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5.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提出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6.
柏拉图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A.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
B.对雅典城邦政体的不满
C.宗教意识浓厚
D.排斥人文主义
7.
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到:“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对材料中卢梭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B.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C.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D.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8.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A.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C.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9.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样一种英雄豪杰结义场景在明清小说里频繁出现。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反映出
A.对社会平等的精神诉求
B.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C.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D.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0.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服务殖民扩张的理论
D.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11.
明朝后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B.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12.
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D.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13.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社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15.
“然而大革命开始后的严峻现实,又像一座巍然屹立的冰山,无情地压碎各种梦想,让它们化为无形的泡沫和可怜的眼泪。狂热的梦想与严峻的现实、幸福的追求与绝望的痛苦、自由的快乐与孤独的感伤……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情感,形成一股自我崇拜、自我怜爱、自我表现的浪潮。”下列作品诞生于这一“浪潮”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16.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7.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方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18.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19.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推翻沙皇专制
B.维护农奴制度
C.废除农奴制度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20.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物,学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作者主要说明日本应该
A.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
B.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
C.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
D.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
21.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22.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nòu,一种农具)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C.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3.选择题(共1题)

23.已知两个力F1、F2的方向互相垂直,且它们的合力F大小为10N,与力F1的夹角是60°,求力F1、F2的大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