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之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之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
材料二 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纪之交的清政府内忧外患。1901年,清政府以光绪名义颁布新政上谕:“着军机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更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举所见。”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1903年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1905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之后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设资政院、颁布《宪法大纲》。由于新政多有名无实以及统治集团的分歧,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的维护统治目的,反而加速其灭亡。但不可否认,新政对二十世纪初政局产生了深选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新政的影响。
材料:世纪之交的清政府内忧外患。1901年,清政府以光绪名义颁布新政上谕:“着军机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更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举所见。”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1903年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1905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之后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设资政院、颁布《宪法大纲》。由于新政多有名无实以及统治集团的分歧,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的维护统治目的,反而加速其灭亡。但不可否认,新政对二十世纪初政局产生了深选影响。
——摘编自陈向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1年起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新政的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宗藩的核心问题是宗藩权力过重,终酿成明初的政治危机和皇权移位。永乐帝及其后来者革除明初宗藩弊端,宗室兵柄尽释。明中叶以后,藩禄不给,造成宗室贫困,加剧了宗室犯罪。各统治者均对宗藩政策做出了适当调整。弘治年间,王府择婚由王府官“于本境内拣选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已长成者,就行彼处按察司核实明白,方许具奏”。嘉靖三十一年,规定郡王婚后无子者,可“选妾二人”,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朝廷下令核查宗室人口,严格宗室新生人口的报生手续。这些调整主要着眼于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并没有涉及宗藩问题的根本弊病。伴随明王朝的结束,宗藩问题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宗藩改革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明初宗藩的核心问题是宗藩权力过重,终酿成明初的政治危机和皇权移位。永乐帝及其后来者革除明初宗藩弊端,宗室兵柄尽释。明中叶以后,藩禄不给,造成宗室贫困,加剧了宗室犯罪。各统治者均对宗藩政策做出了适当调整。弘治年间,王府择婚由王府官“于本境内拣选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已长成者,就行彼处按察司核实明白,方许具奏”。嘉靖三十一年,规定郡王婚后无子者,可“选妾二人”,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朝廷下令核查宗室人口,严格宗室新生人口的报生手续。这些调整主要着眼于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并没有涉及宗藩问题的根本弊病。伴随明王朝的结束,宗藩问题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雷炳炎、林晓玲《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宗藩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宗藩改革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24题)
4.
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国家主人的地位 |
B.引导公民切实关心国事 |
C.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5.
有学者说,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其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的举措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C.推行陶片放逐法 |
D.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
6.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
7.
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过程中,严复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严复这段按语旨在
A.阐释中国的国情 |
B.认清中国历史特点 |
C.强调家国的一致 |
D.激发民众国家观念 |
8.
范文澜曾指出:维新变法使“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这实际上是肯定了维新变法
A.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C.引起了洋务阵营的分化 |
D.实现了社会政治变革 |
9.
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
10.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11.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
C.平息阶级矛盾 |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
12.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 B.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C.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13.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何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免役法、将兵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
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14.
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
B.农民仍然很穷困 |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
15.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
D.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
16.
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
B.冗兵 |
C.积贫 |
D.积弱 |
17.
7月9日是“黑船来航”事件纪念日。每年这一天,位于东京湾入口处的横须贺都会举行“开国祭”,以纪念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这一纪念活动表明“黑船事件”
A.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史 |
B.开启了日本工业革命的进程 |
C.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
D.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
18.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C.汉化政策的影响 |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
19.
“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
B.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
C.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
D.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20.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 |
B.粮食产量增加 |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21.
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
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
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
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
24.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
B.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
25.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③ |
26.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
27.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