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附属高中2019届高三年级人教版必修一1-2单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04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他(托马斯·杰斐逊)的一生都是为确保人民的自由、民主而奋斗。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设计了一套缜密的措施。其中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分立且使权力的相互制衡构成一个立体的构架便是措施之一。这表现为不仅横向上各级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纵向上联邦与地方层层分权,两者纵横交错构成立体的防护体系。

——施德军《论杰斐逊“立体制衡”分权思想的实践来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根本缺陷”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套缜密的措施”的设计原则。结合所学,概述“立体的构架”的主要内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

材料二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材料三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美)H.G.Creel顾立雅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1)简述汉代完善官僚体制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韦伯认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无法发展为现代官僚体制?
(2)指出材料二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
(3)村料三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俄)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2.单选题(共9题)

5.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后,规定:“元老会议检查每一个人的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全家迁来雅典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可以归化为雅典公民”。这些规定
A.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C.有利于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D.有利于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
6.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出现了官员问责机制,即“审查”。一方面对即将离任的各级官员进行强制性稽查,另一方面,公民也可以随时对公职人员发起指控,主持审查的人员也受该制度的约束。该举措
A.引发了官员与公民之间的对立
B.说明了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C.避免了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
D.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民主制度
7.
邵龙宝在《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中说,罗马法“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这说明
A.罗马的扩张推动民主的发展
B.罗马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公正性
C.罗马法以维护自然法为核心
D.古罗马的疆域辽阔需要实行联邦制
8.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9.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10.
罗马法在早期曾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11.
“三一区”是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所建立的部落组成单位。克里斯提尼将雅典城邦的领土分成10个新部落,每个部落由三个分别位于沿海、内陆和雅典城市的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如此划分的目的在于使部落之间相对平等。这体现了
A.克里斯提尼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旧贵族的既得利益,打击平民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B.克里斯提尼改革废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地位差异,实现了人人平等
C.克里斯提尼改革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的政治地位差异
D.雅典民主改革只是虚有其表,难以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12.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B.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13.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