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材料一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材料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围绕欧洲历史上的“国家观念”,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声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单选题- (共39题)
3.
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公民通过选举.组成一个四百零一人的议事会。”该法典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B.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
C.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 |
D.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 |
4.
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旧”三-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
B.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C.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
D.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
5.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
6.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
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
7.
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
C.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 D.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
8.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下列最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所有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
B.抽签选举,轮番执政 |
C.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
D.享受“观剧津贴” |
9.
《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C.不断发展完善 |
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
10.
西塞罗:“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古罗马司法程序不规范 |
B.罗马法明确维护贵族既得利益 |
C.经济发展影响司法公正 |
D.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
11.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维护贵族特权 | B.主张重罪轻罚 |
C.强调道德教化 | D.彰显理性精神 |
12.
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浩大、复杂且基本上是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罗马皇帝即使能够改变法律,也只能改变一些细枝末节。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罗马法学体系更加完备 |
B.自然法为立法指导原则 |
C.罗马皇帝重视法律制定 |
D.公民法已经取代万民法 |
1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确保法院系统的正常运行 |
B.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
C.确保司法独立 |
D.确保法官服从国会 |
14.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法国
A.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
B.—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則 |
C.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
D.实现了政治民主与社会平等 |
15.
《日落法》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国会在批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或批准一个联邦计划项目时,就明确规定该机构或该项目的终止日期。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建立一个机构和批准一个项目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撤销它们却很困难。据此可知,美国国会制定《日落法》的主要目的是
A.贯彻执行分权制衡原则 |
B.反对总统干预国会立法 |
C.适应权力格局的新变化 |
D.抑制行政机构权力膨胀 |
16.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
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
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
17.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
B.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
C.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D.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
18.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
C.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
D.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
19.
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
B.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
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
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
20.
1742年,沃尔波尔内阁由于西班牙战争失利,遭到下院多数党的攻击,沃尔波尔内阁便辞职了。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A.强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 |
B.协调内阁与国王之间的关系 |
C.防止国家元首实行专制独裁 |
D.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 |
21.
“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
B.殖民扩张的影响 |
C.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
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22.
1756年5月,英国向法国宣战,英法七年战争爆发,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1763年2月,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法国被迫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殖民地,英国是七年战争的最大贏家,成为海外殖民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七年战争本质上反映了
A.商业资本金钱贸易的争夺 |
B.大国崛起殖民霸权的争夺 |
C.工业资本市场原料的争夺 |
D.新旧制度意识形态的争夺 |
23.
有学者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
B.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
C.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
D.导致中国对外交往走向了封闭 |
24.
下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时间 | 入股人数 | 资本(单位:英镑) |
1600年 | 100 | 6.8万 |
1617年 | 954 | 162万 |
1708年 | — | 316.3万 |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25.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苏格拉底代表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
B.苏格拉底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
C.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注入了理性精神 |
D.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
26.
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普罗泰格拉
A.否定神旨 |
B.忽视道德 |
C.善于诡辩 |
D.轻视教育 |
27.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
B.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
C.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
D.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
29.
有学者评论说:“《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的发生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
B.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
C.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
D.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
30.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推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
31.
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
B.说明理性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
C.预示了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
D.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描绘了蓝图 |
32.
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 |
B.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
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
D.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
33.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A.人人生而平等 |
B.知识即美德 |
C.认识你自己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34.
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A.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B.构成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C.促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
D.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
35.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
36.
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这种变化反映了
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 |
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
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 |
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 |
37.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接 |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
38.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 B.反对神灵崇拜 |
C.注重物质生活 | D.强调人的价值 |
39.
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
B.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
C.追求民主、平等 |
D.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40.
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可以从各种自然现象的类比,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A.神学并不必然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
B.近代科学立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
C.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
D.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的权威 |
41.
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认为政体构建需关注理性发展 |
B.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
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
D.强调君主立宪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