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69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从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来看,历史上的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三世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的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华盛顿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总统威尔逊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旧势力一再煽动民族情绪,挑起对外战争,结果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英国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下乔治三世的政治地位怎样?
(2)材料二中“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是什么?它设计的哪些制度能确保“恢复我们的尊荣的地位和成果”?举例说明“我们的宪法……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结合材料指出这种“错位”给德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4)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中你认为制度创新应遵循哪些原则?

2.单选题(共25题)

3.
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Washington′s  Farewell  Address)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司法独立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4.
2015年2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举办了羊年春节招待会,200余位中英两国商界、文化界等领域人士参加了上述活动。这说明卡梅伦
A.是国家元首代表英国形象
B.是议会领袖拥有立法大权
C.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力
D.由直选产生代表民众利益
5.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包括()
①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③工人权益得到保障④北洋政府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
下图展现的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延安大礼堂门口的场景。这一时期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国共两党的政治追求
C.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空前团结
D.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成为各党派的共同需求
7.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D.获得“面包”与“和平”
8.
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9.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后,中国与英国为解决香港问题进行多次磋商,中国方面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A.收回对香港的管理权
B.收回对香港的主权
C.保持香港的现有制度
D.实行港人治港
10.
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1.
中国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的标志性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D.非洲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到:“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段讲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地位下降B.美苏平起平坐
C.英国装可怜想乘虚而入D.美苏两极格局初现雏形
13.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下列因素中,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14.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就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时至今日,两极格局虽然解体,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新的政治格局形成如此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A.新的形势下世界力量的分化组合需要较长的时间
B.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不利于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阻碍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D.当今美国等势力极力阻挠建立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15.
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
16.
“决定一切宗教的辩论,审查一切会议的教令、古代作者的意见、世人的教训和私人的灵感,并下最后断言的至上裁判者,除在圣经中说话的圣灵以外,别无其他。”这说明西欧宗教改革者认为人们唯一的神圣权威是(  )
A.上帝B.教会
C.《圣经》D.教皇
17.
针对商鞅变法,大夫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8.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9.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主要说明孝文帝
A.个人文化知识丰富
B.喜欢读诗辞汉赋文章
C.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
D.重视汉族文化
20.
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
A.贵族B.平民
C.外邦人D.奴隶
21.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连坐制
D.推行县制
22.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23.
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24.
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B.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D.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6.
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会议”
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7.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选择题(共7题)

28.等边三角形,按角分,它是锐角三角形。
29.等边三角形,按角分,它是锐角三角形。
30.等边三角形,按角分,它是锐角三角形。
31.等边三角形,按角分,它是锐角三角形。
3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和食盐,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冰糖保持为块状,其余冰糖和食盐研磨为粉末状,按表设计进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80℃

20℃

20℃

 20℃

20℃

 溶质种类

 冰糖粉末

 冰糖粉末

 冰糖粉末

 块状粉末

 冰糖粉末

 食盐粉末

 溶质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溶剂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回答下列问题.

33.

– I am afraid that I can't finish the task successfully

– Don't worry . You __________ plenty of time to do it

34.已知sinθ= {#mathml#}33{#/mathml#} ,求 {#mathml#}cos(π2+θ)sin(πθ)cos(3π2+θ){#/mathml#} 的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