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俄国社会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说说农奴的处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在方田的土地册子上注明土地的形状和土壤的成色。根据土质区分为五等,由此均定税额数量。(二)均税法。各县以旧来的租税作为定额。对投靠豪强、“诡名挟佃”的子户,改正过来,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此后,分家别居、买卖田地,均以方田为依据。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夏税并作小麦、绢和杂钱三色,秋税并作白米和杂钱两色。到元丰八年,共清丈了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20%,而清丈了的田亩则占全国税田的54%。此法少抒农民重税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政府。1872年,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被正式废除,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和保护。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至此,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据洪春《明治政府地税改革与资本原始积累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熙宁年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地税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地税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时代根源。
材料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在方田的土地册子上注明土地的形状和土壤的成色。根据土质区分为五等,由此均定税额数量。(二)均税法。各县以旧来的租税作为定额。对投靠豪强、“诡名挟佃”的子户,改正过来,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此后,分家别居、买卖田地,均以方田为依据。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夏税并作小麦、绢和杂钱三色,秋税并作白米和杂钱两色。到元丰八年,共清丈了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20%,而清丈了的田亩则占全国税田的54%。此法少抒农民重税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政府。1872年,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被正式废除,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和保护。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至此,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据洪春《明治政府地税改革与资本原始积累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熙宁年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地税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地税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时代根源。
3.
近代各国改革都关注教育,教育改革也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目的及“教法”。结合所学指出维新变法还有哪些教育改革措施?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的。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85年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以后……转而采用德国的由政府实行监督的方式。课程大部分仍然用于讲授“实科”亦即西方的学科,……同时,又蓄意大力灌输国民的忠诚和服从精神。由于1890年发布了教育敕谕,这一倾向更为加强。这一文件的词句清楚地表明,此后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为一个专制***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目的及“教法”。结合所学指出维新变法还有哪些教育改革措施?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的。
2.单选题- (共28题)
4.
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6.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
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
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
D.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
7.
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它是在说明()
A.《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
B.《德拉古法典》的制定过程充满血腥与斗争 |
C.《德拉古法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专权 |
D.《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
8.
从1916年开始,日本三菱财阀插足华北棉花生产,实行其华北棉产改进计划,向农民发放美国棉种,而以收购农民棉产为条件。1937年大仓、住友等财阀在满洲设立满洲棉花会社,经营辽河流域的棉产改进。这反映出
A.日本帮助中国改进棉花生产 |
B.商品输出是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
C.日本控制原料增加工业利润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致命打击 |
10.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1.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何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免役法、将兵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
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14.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
18.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③④ |
19.
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据此判断俄国农奴制改革
A.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 | B.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 |
C.源自本国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 D.未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
20.
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己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对立统一 | B.失之偏颇 |
C.相互矛盾 | D.继承和发展 |
21.
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 |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
2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24.
改革是人们主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史实,最能体现改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A.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
B.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新制度 |
C.商鞅变法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
D.商鞅变法促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
25.
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以下符合商鞅变法影响的是
A.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范蠡在陶邑家富巨万,号称“陶朱公” |
C.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D.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 |
26.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雅典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多山少平原 |
B.特殊的自然环境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
C.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着雅典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情况 |
D.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27.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
28.
大前提: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国内盛行农奴制度。小前提: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源于当时经济和军事的落后。结论:腐朽的农奴制在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以上推理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
29.
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A.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
B.国君的大力支持 |
C.考虑周详,讲究策略 |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
30.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 |
B.废除了旧体制 |
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
D.进行军事改革 |
31.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B.“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