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隆华县存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存瑞部)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696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渎神和蛊惑青年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列举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缺陷。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度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当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其原因主要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
(3)请结合(1)(2)两问题,谈谈在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我国该怎样做?

2.单选题(共24题)

3.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B.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伤害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对肇事者给予同样的伤害。这表明
A.它在维护贵族特权
B.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
C.它是以往罗马法习惯法的汇编
D.它保留了落后的习俗
5.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
B.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维护市容市貌
D.用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7.
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曾有如下评说:“我们今天经济制度的得失,间接受罗马思想之影响不少;个人有勤治其事之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制度有极深关系。”那么能体现古罗马法精神的评价是
A.主张消灭一切阶级压迫
B.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反对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平等
8.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纲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A.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受到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影响
C.采取了分化和瓦解资产阶级的革命策略
D.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了方针政策的调整
9.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增强了民族意识
10.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以下他参与的重大事件,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担任中共代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②率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 
③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领导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11.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 德国强租胶州湾
12.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13: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1921—1935年应该是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13.
彭真同志将井冈山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这主要是因为井冈山
A.创建了中国人民军队
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确立了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14.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卢沟桥事变爆发
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
D.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15.
下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 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 淮海战役结束
D.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16.
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2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开始战略反攻,挺进中原地区
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17.
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教训是
A.反对个人崇拜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D.必须健全民主和法制
18.
《全球通史》中说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在公元前221年,第二在1912年,第三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完全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
下列有关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史实,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②首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③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④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赶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2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 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 台独势力
C.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冷战格局
22.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23.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6个成员国
B.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D.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
24.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有结束。”有关此历史文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推动了此历史文件的签订
B.它标志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此时,日本已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中日建交标志日本重新成为了政治大国
25.
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
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
26.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