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68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二 对于发展中的共产党而言,1927年前后数年是一个充满灾难、痛苦与磨难的时期。在经历了一连串城市暴动或起义的挫折后,他们将视野转向了国民党所忽略的广袤农村。这一改弦易撤的举措,与中共务实领导群体的形成、革命依靠力量的获取以及整个策略的转型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它获得了存在的生机与活力,并且在创造性地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

——《中华民国专题史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闯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的经过及其基本内涵。
材料三: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让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强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四:中国是一个博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设想的。

——1970年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

 
(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政策如何,具体表现有哪些?(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回答)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

2.单选题(共24题)

2.
古希腊有三个里程碑式的改革,分别代表着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确立和顶峰,它们分别是
A.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
B.伯利克里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D.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3.
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提到民主“言必称希腊”、“辉煌属于希腊”。古代西方民主政治最有可能出现在
A.雅典
B.伦敦
C.巴黎
D.纽约
4.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随着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通过习惯法缓解经济纠纷
B.颁布《十二铜表法》,限制贵族的特权
C.制定万民法,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
D.颁布公民法,完善罗马法体系
5.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
C.罗马法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的实施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6.
下列有关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与总统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对国会负责
B.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约并直接生效
C.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但受总统制约
D.总统任命政府行政官员不需要经国会同意
7.
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他们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的应是
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B.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C.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B.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C.法国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总统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立法权
9.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权利平衡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C.民族平等思想
D.主权在民思想
10.
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2.
“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既然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么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从这段材料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B.卢沟桥事变是日本阴谋蚕食华北乃至中国的重要步骤
C.日本军队选择进攻卢沟桥是处心积虑的
D.卢沟桥的得失关系到中日两国在华北地区的平衡
13.
近代中国的《新民报》曾用“走向和平建国之路,***为团结而来”为标题报道一则新闻,它说:“全中国人民的心里都在欢呼,欢呼着团结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证。”该报道反映的是
A.北平和谈
B.中国共产党“七大”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14.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首次碰撞
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15.
国民政府南昌行营公布了《民廿二(22)年封锁匪区办法》。其中的“匪区”是指
A.陕甘宁边区
B.东北解放区
C.南方革命根据地
D.华北敌后根据地
16.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深受国内经济危机困扰
B.中国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C.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17.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18.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护
19.
从地名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提到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我们通常可以联想的关键词是
A.***——另起炉灶
B.周恩来——求同存异
C.基辛格——乒乓外交
D.邓小平——韬光养晦
20.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雅尔塔会议
21.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2.
李际均指出:“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领导权已经不再受到广泛拥护……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代表我们的已经不再是自由女神,而是阿布格莱布监狱里受虐的囚犯’。”这说明
A. 利益对立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C. 美国政治军事优势已成过去式
D. 建立国际军事新秩序的必要性
23.
某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中
C.十月革命成功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24.
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锑等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同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这些措施
A.增加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
C.壮大了官僚资本的经济实力
D.为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5.
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
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
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
D.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

3.选择题(共7题)

26.方程 {#mathml#}3x2+x{#/mathml#} ﹣ {#mathml#}1x2x{#/mathml#} =0的解为x={#blank#}1{#/blank#}.
27.

有关湖南省地形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28.

有关湖南省地形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29.

下列资源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30.

下列资源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31.

下列资源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32.

下列资源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