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摘编自杜向前《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之变迁研究》
材料二 梭伦改革以前,在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掌握和操纵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官吏的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参议院加以审判,如判定有罪,可以撤职,并不得再行任用。——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机构变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年份 | 家数 | 资本(千元) | 创办人或企业代 |
1914—1918 | 63 | 10658 | 荣宗敬、荣德生等 |
1919—1923 | 65 | 17627 |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 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
材料四 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请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请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24题)
4.
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当选将军之后进行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贵族会议仅保留了对涉及宗教传统方面的案件的司法权。这次改革
A.有利于扩大公职人员的权力 |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
C.使公民大会获得了合法地位 |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
5.
根据《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法的其他相关规定,侵占罪是指未经被窃人同意而持有物品的人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其中非法使用是指窃用,非法侵吞是指侵吞。这一规定旨在
A.规范城邦公民个人行为 |
B.协调公民经济纠纷 |
C.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
D.明确侵占罪的主体 |
6.
1708年,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就在同年,由于议会强硬派的坚持,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具有深厚的忠君心理 |
B.未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
C.重大事务须国王参决 |
D.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
7.
1787年美国的制宪代表指出,人民交出的权力将分给两种政府,即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一提议
A.运用了孟德斯鸠理论 |
B.剥夺了地方州的权力 |
C.意在建立联邦制国家 |
D.加剧了政治体制动荡 |
8.
“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然而国家的大臣只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民选议会负责。”这主要表明德意志帝国
A.实现了全民普选 |
B.推行了议会共和 |
C.实行责任内阁制 |
D.延续了专制主义 |
9.
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
10.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
B.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
C.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
1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
12.
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C.开启了近代的民主革命历程 |
D.广泛深入的动员了人民群众 |
13.
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
14.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于三次事件所产生共同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
15.
列宁说过,“(巴黎公社)通过革命后取得了政权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体在未经任何特别复杂的立法手续程序,就实行了社会制度民主化,从而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实现了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这说明巴黎公社
A.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
C.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
D.未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 |
16.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
17.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18.
据史料记载“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
19.
1906年《大公报》刊载广告“本号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用外国糖浆推凸,食之爽心,观之悦目。”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
B.崇洋媚外成为主流 |
C.饮食风尚发生变化 |
D.社会习俗完全西化 |
20.
下表是《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出自于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状况行业 | 企业数 | 创业资本总数 | 企业平均资本 | 企业的地区分布 |
缫丝 | 97 | 3723990 | 38392 | 上海8、广东88、烟台1 |
面粉 | 3 | 40000 | 13333 | 上海、天津、北京各1 |
火柴 | 11 | 415200 | 37745 |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
造纸 | 2 | 237500 | 118750 | 上海、广东各1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经济部门逐渐齐全 |
B.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 |
C.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
D.缫丝和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 |
21.
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造船、纺织、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刻丝技术代表着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
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
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 |
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 |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 |
22.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 |
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 |
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
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 |
23.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
24.
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 |
C.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
25.
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
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
26.
据不完全统计,1871年至1905年我国共出版了178部科学著作,而到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这一变化说明
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 |
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 |
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 |
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 |
27.
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
A.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 |
B.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 |
C.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 |
D.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