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一份调查问卷
1927年6月,潘光旦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1927年6月,潘光旦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摘编自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
问题(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3.
竹枝词里的北京
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用咏叹画出了首善之区的社会面面观。
其咏女学生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其咏报馆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注:《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
其咏刑场曰:当年弃市任观刑,今日行刑场筑成。新旧两般都有意,一教警众一文明。
其咏银行曰:但于国计民生便,善法何嫌仿外洋。储蓄交通均有益,巍然开设几银行。
其咏纸烟曰:贫富人人抽纸烟,每天至少几铜元。兰花潮味香无比,冷落当年万宝全。
其咏打球房曰:韩家潭里好排场,谁说高楼让外洋。请向报端看广告,北京初创打球房。
其咏前门外陕西巷饭店曰:莱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其咏马路曰: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
其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问题
(1)该竹枝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如何?
(2)材料所述的竹枝词中,描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竹枝词里的北京社会”的?
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用咏叹画出了首善之区的社会面面观。
其咏女学生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其咏报馆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注:《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
其咏刑场曰:当年弃市任观刑,今日行刑场筑成。新旧两般都有意,一教警众一文明。
其咏银行曰:但于国计民生便,善法何嫌仿外洋。储蓄交通均有益,巍然开设几银行。
其咏纸烟曰:贫富人人抽纸烟,每天至少几铜元。兰花潮味香无比,冷落当年万宝全。
其咏打球房曰:韩家潭里好排场,谁说高楼让外洋。请向报端看广告,北京初创打球房。
其咏前门外陕西巷饭店曰:莱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其咏马路曰: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
其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问题
(1)该竹枝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如何?
(2)材料所述的竹枝词中,描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竹枝词里的北京社会”的?
3.单选题- (共19题)
5.
公元前594年,梭伦通过立法实施改革。他废除了以公民人身作抵押的债务,恢复其自由,推行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商业,以优惠条件吸引外籍工匠。他这样做
A.冲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血缘门第界限 |
B.提高中下层公民地位,推动工商业发展 |
C.外籍工匠有更多机会获得雅典公民身份 |
D.奠定日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 |
6.
30岁的商人希米奥在“公民大会”上参与了重要事务的表决,会议结束后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梭伦执政时期 |
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
C.希腊“古典时代” |
D.希腊“古风时代” |
8.
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这一制度的特征?
A.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
B.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以防止专制独裁 |
C.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制定的法律可以违背联邦的宪法和法律 |
D.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分权而治,州政府有相对的独立性 |
9.
这是一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
A.反映了魏源抵学习西方,御外侮的决心 |
B.反映了曾纪泽捍卫祖国领土的斗志 |
C.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
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
10.
“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
14.
据资料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实现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C.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已经在我国实现了基本的成功 |
D.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
16.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
B.葡萄牙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
17.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18.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作者论述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三大改造 |
19.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精神 |
D.否定教皇地位 |
21.
某校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
23.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双方互赠礼物,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英国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美术品等。这两份不同礼物反映出中英两国最本质的差异是
A.英国的天文航海军事技术领先于中国 |
B.中国的传统丝织工艺品依然领先英国 |
C.资本主义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的差异 |
D.中英两国在外交上已经建立密切联系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