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教育共同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68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无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宪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園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五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其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网意、纠正、纠华、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义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經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体制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会议上的演说里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现在铁路造好了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老火车头呢,还是用人家发明的新火车头?当然是新火车头。新火车头发明要好几年,而我们拿来就可以用。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这就是孙中山的观点,当时的政治精英基本上也是这种观念。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以激烈手段实行”……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

——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洪仁玕的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一,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人家发明的新火车头”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人对俄国革命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2.单选题(共13题)

4.
近代某西方传教士指出,自清初南怀仁传教士之后,中国江南地区传教陷入困境。但现在“所有江河都将为我们提供方便,我们可以把传教士一直运送到传教国家的心脏”。促使这种情况在中国出现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
“善后谈判还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确实关涉中国主权和尊严,但从各国公使刚刚结束被围困的经验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不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该“谈判”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6.
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亲眼目睹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一幕后,得出结论:“国民党回不来了。”这反映出(  )
A.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B.共产党和解放军赢得民心
C.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D.中共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7.
天京事变前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材料意在表明太平天国
A.高层内斗统治力量削弱
B.军事实力由盛转衰
C.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
D.朝中无将国中无人
8.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B.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9.
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某一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0.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由此推知五四运动
A.使各界团体对社会改造趋于一致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导致当时中国社会秩序大乱
D.广泛深人地动员了人民群众
11.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记录了粤之义民痛诟义律的微文,其中说:“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等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草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火尔艘舰,歼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材料反映了
A.粤民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百姓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C.对战局失利根源认识模糊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民心
12.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批评了教条主义错误,肯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共历史上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
A.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3.
1900年6月,当德国公使伍林德在北京被枪杀后,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这一“密旨”客观上
A.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加速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导致了八国联军共同侵华
D.赋予了督抚一定的行政权
14.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取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下列对应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C.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军舰“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15.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16.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
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
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