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5题)
2.综合题- (共3题)
6.
将下边人物字母代号填入左边对应处。
________辽 | A、忽必烈 |
________金 | B、阿骨打 |
________北宋 | C、元昊 |
________元 | D、耶律阿保机 |
________西夏 | E、赵匡胤 |
7.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拥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语出自哪位皇帝之口?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帝王时期的何种景象?
(3)材料一、二中的两位皇帝时期分别出现了哪两个盛世?能出现盛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今天从他们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语出自哪位皇帝之口?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帝王时期的何种景象?
(3)材料一、二中的两位皇帝时期分别出现了哪两个盛世?能出现盛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今天从他们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8.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40760 | 62.9% | 6624296 | 37.1%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选择题- (共17题)
12.
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下列有关“五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五个政权并存割据
②统治区域都在黄河流域
③政局相对稳定,战乱影响较小
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①五个政权并存割据
②统治区域都在黄河流域
③政局相对稳定,战乱影响较小
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7.
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若用于隋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A.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
B.隋文帝时经济发展快,国力强盛 |
C.隋文帝首创进士科选拔人才 |
D.隋文帝开凿京杭大运河 |
20.
魏征死后,唐太宗心痛不已,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斯人已斯,遂亡一镜矣。“这一史实最能说明唐太宗治国理政非常重视
A.人才培养 |
B.用人纳谏 |
C.官吏选拔 |
D.改革创新 |
21.
宋朝诗人林升在《题林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的“游人”意指( )
A. 游览风光的游客 B. 南下灭宋的女真人
C. 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 D. 躲避战乱的北方移民
A. 游览风光的游客 B. 南下灭宋的女真人
C. 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 D. 躲避战乱的北方移民
22.
杨家将抗辽保宋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表述有误的是( )
A. 宋辽在澶州先战后议和
B. 寇准劝说无效,宋真宗拒绝前往澶州抗辽前线
C. 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D. 和议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A. 宋辽在澶州先战后议和
B. 寇准劝说无效,宋真宗拒绝前往澶州抗辽前线
C. 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D. 和议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5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