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持续八年之久的藩镇割据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雍正帝时设南书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宋应星编写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有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
(5)昆曲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
(1)持续八年之久的藩镇割据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雍正帝时设南书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宋应星编写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有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
(5)昆曲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
2.综合题- (共3题)
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的发展
(1)唐朝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促进经济的发展。请写出如图的名称。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制度的创新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开辟了登仕之途……
材料三:科技的进步
(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请举出宋元明清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两例。
(4)通过本次探究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材料一:经济的发展
(1)唐朝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促进经济的发展。请写出如图的名称。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制度的创新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开辟了登仕之途……
——余秋雨《十万进士》
(2)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诞生有什么积极作用?材料三:科技的进步
(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请举出宋元明清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两例。
(4)通过本次探究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
中华民族自秦汉开始统一,到元、明、清三朝经历了长达六百年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巩固。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其管理西藏地区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什么?
(3)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请在下表中填上相关史实。
(4)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其管理西藏地区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什么?
(3)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请在下表中填上相关史实。
统治者 | 巩固措施 | 作用 |
雍正帝 | |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康熙帝 | | 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乾隆帝 | | 管辖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
(4)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民族纷争 |
B.民族通婚 |
C.民族分裂 |
D.民族交融 |
4.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在中国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政策也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说史)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
(辨析推断)
材料二: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据考证,“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2)“华光礁1号”主要从事海外贸易活动,该活动当时归哪个机构管理?“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这些瓷器最有可能来自后来被称为“瓷都”的什么地方?
(信息提炼)
材料三:“明成祖时派他下西洋,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以古鉴今)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材料 说史)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
——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1)请各举一例说明唐朝“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和“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辨析推断)
材料二: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据考证,“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2)“华光礁1号”主要从事海外贸易活动,该活动当时归哪个机构管理?“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这些瓷器最有可能来自后来被称为“瓷都”的什么地方?
(信息提炼)
材料三:“明成祖时派他下西洋,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3)材料三中所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什么著名商路?“明成祖时派他下西洋”他是指谁?“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以古鉴今)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选择题- (共19题)
5.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所去的场所在当时被称作
A.瓦子 |
B.草市 |
C.坊 |
D.邸店 |
11.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
B.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D.在边境设互市 |
13.
下列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A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 体现盛唐诗人杜甫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
B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体现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的词风 |
C | “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窦娥冤》 | 《窦娥冤》是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
D |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京都竹枝词》 | 《红楼梦》在民间传播,受到市民喜爱 |
A.A |
B.B |
C.C |
D.D |
14.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
B.议和政策 |
C.重文轻武 |
D.杯酒释兵权 |
15.
2018年全国各省份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一季度经济总量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均超过两万亿,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这种现象最早确立于
A.隋朝中后期 |
B.唐朝中后期 |
C.北宋中期 |
D.南宋时期 |
1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豪情;还有“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决心。这两首诗词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戚继光、郑成功 |
B.鉴真、张骞 |
C.郑成功、岳飞 |
D.岳飞、郑成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