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一所述的“天下大捻”?
(2)请你举出两个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这句话的?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新全球史》
材料三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明清城镇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一所述的“天下大捻”?
(2)请你举出两个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这句话的?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1)材料一中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设立这一机构有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明太祖的政治探秘》
材料三 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清代军机处满文月折包及其史料价值》

(1)材料一中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设立这一机构有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倡导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外交往图: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时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具体到达的地方。
材料二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代之而兴。唐宋时期,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上我们对海权的认识不够,海洋意识不强。
材料四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5)综合上述材料,通过对比汉唐到明清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材料一 唐朝中外交往图: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时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具体到达的地方。
材料二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代之而兴。唐宋时期,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上我们对海权的认识不够,海洋意识不强。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
(3)据材料三,举出古代中国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事例。材料四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名称。并概括指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通过对比汉唐到明清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2.选择题- (共17题)
4.
有一部历史著作,成书于北宋时期,以编年体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作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A.《资治通鉴》 |
B.《史记》 |
C.《后汉书》 |
D.《宋书》 |
5.
如图所示为宋石刻《中国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市坊界限严格分明 |
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
C.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
D.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
6.
宋朝抗金名臣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认为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A.实现国家统一 |
B.开通京杭大运河 |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
D.加强中央集权 |
7.
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说:“国家主持的考试将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相当于博士。”这种“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为世界所接纳。这种制度是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行省制 |
D.科举制 |
8.
如图是某处历史遗迹,上面的楹联是: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开朝称帝,建立丰功伟业的一幕。这“一人”是指


A.宋太宗赵匡义 |
B.宋太祖赵匡胤 |
C.宋真宗赵恒 |
D.宋高宗赵构 |
10.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列诗词中,最能反映岳飞抗金决心的是( )
A.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
B.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12.
《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傍晚)。”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细致 |
B.市民生活丰富 |
C.民间艺术精湛 |
D.边境贸易繁荣 |
13.
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格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可知,宋代
A.文武兼备 |
B.重文轻武 |
C.重武轻文 |
D.以文驭武 |
14.
2019年4月,由陕西省国台办举办的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吸引了大量台湾媒体人来到西安,感受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传统与创新,此次交流互动,受到台湾媒体的连连称赞。回顾中国历史,曾经将台湾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
B.郑和 |
C.郑成功 |
D.康熙帝 |
15.
历史学家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曾经指出:“传统的内陆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保守有余,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中心自居,把外国一律视为蛮夷,既居高临下,又处处防范。”那么,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
A.主动与外国交往 |
B.开放的对外政策 |
C.完全孤立隔绝 |
D.闭关锁国 |
17.
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最根本的目的是
A.防止文人议政 |
B.焚毁不利书籍 |
C.压制知识分子 |
D.加强自身统治 |
19.
最符合下面表格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 历史事件 |
1 |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2 |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3 | 土尔扈特部归国 |
4 |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
A.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B.清朝的对外关系 |
C.清朝民族政权并立 |
D.清朝经济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