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4题)
2.综合题- (共2题)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答曰:”……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2)材料二中“帝”是哪位皇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是什么措施?“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3)材料三中“……年间”省略号处应该填什么?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宋太祖曾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答曰:”……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材料三 ……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节制地方经济权力,“制其钱谷”,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请例举一项宋太祖加强权力的其他措施。(2)材料二中“帝”是哪位皇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是什么措施?“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3)材料三中“……年间”省略号处应该填什么?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6.
对外开放是我国现行基本国策。这是以史为鉴的英明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有享有很高的声望。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留学生、艺术家川流不息地涌向中国。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和到外国贸易的商人,也不绝于途。
(1)唐朝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有享有很高的声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清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上述政策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危害?
材料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有享有很高的声望。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留学生、艺术家川流不息地涌向中国。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和到外国贸易的商人,也不绝于途。
——《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中国历史》
材料三:乾隆帝在回复给英王要求通商的信函中写道:“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1)唐朝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有享有很高的声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清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上述政策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危害?
3.选择题- (共13题)
8.
宋夏议和之前,在宋夏之间的不断战争中,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研究其原因应该是
①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①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2.
元朝疆域辽阔,为进行有效管辖,建立起“行省制度”。但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特殊”地区进行“特殊”管理。下列未能体现这一“特殊”性的史实是
A.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中书省 |
B.行省之下,各地设路、府、州、县 |
C.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各项事务 |
D.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
15.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下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
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
16.
郑和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A.使亚非各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
B.促进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
C.购买了大量非洲国家的财宝 |
D.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
18.
下列对明朝“八股取士”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考试题目来自“四书”“五经”,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
B.答卷须以“八股文”为形式 |
C.实行目的是禁锢士人思想 |
D.致使考生死读书、读死书,不利于个性思维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