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摘自川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繁华,结合所学举出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4)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摘自川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繁华,结合所学举出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4)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披荆斩棘,力挽狂澜,为中华民族之振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考”。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危局,***同志深刻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局势,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之路,他提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怎样才能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面对这样的考验,党中央的决策是,把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同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结合起来,在打好工业化基础的同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材料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赶上时代”为使命踏上新的“赶考”路。面对文革后思想僵化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果敢地打开了思想大解放这个“总开关”, 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从“沉闷停滞”到“真正活跃起来”,并把解放思想聚焦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民日报:郑必坚,历史性“赶考”和中国共产党》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找到的“正确革命之路”指的是什么?这条道路的第一次革命实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建国初期,党是如何打好“工业化基础”,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打开的思想“总开关”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逢考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危局,***同志深刻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局势,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之路,他提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怎样才能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面对这样的考验,党中央的决策是,把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同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结合起来,在打好工业化基础的同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材料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赶上时代”为使命踏上新的“赶考”路。面对文革后思想僵化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果敢地打开了思想大解放这个“总开关”, 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从“沉闷停滞”到“真正活跃起来”,并把解放思想聚焦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民日报:郑必坚,历史性“赶考”和中国共产党》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找到的“正确革命之路”指的是什么?这条道路的第一次革命实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建国初期,党是如何打好“工业化基础”,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打开的思想“总开关”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逢考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3.
随着美国大搞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日同盟日趋强化。历史上,美日之间时敌时友,对亚太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日本相互争夺】
材料一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美国、日本)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1)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一战后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用史实说明华盛顿会议使得“日本人沮丧,美国人得意”的理由。
【美国对日单独控制】
材料二 对日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编自《杜鲁门回忆录》
(2)分析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形成的背景。
【美国日本“激烈竞争”】
材料三 美国、日本在不同时期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哪些举措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西欧实力增强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世界政治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国日本“相互合作”】
材料四 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 “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指出近现代美日关系发展的轨迹。
【美国日本相互争夺】
材料一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美国、日本)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1)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一战后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用史实说明华盛顿会议使得“日本人沮丧,美国人得意”的理由。
【美国对日单独控制】
材料二 对日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编自《杜鲁门回忆录》
(2)分析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形成的背景。
【美国日本“激烈竞争”】
材料三 美国、日本在不同时期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哪些举措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西欧实力增强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世界政治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国日本“相互合作”】
材料四 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 “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指出近现代美日关系发展的轨迹。
2.判断题- (共3题)
3.选择题- (共12题)
7.
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资治通鉴》编成 ②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③赵州桥的建造 ④《齐民要术》的问世( )
A.④③②① | B.③④②① | C.④③①② | D.③②④① |
9.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0.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二次“大革命” ( )
A.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11.
下面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下列诗歌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12.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A.赞成商务立国 |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 D.提倡实业救国 |
13.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下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 |
14.
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性的复苏 |
B.理性的胜利 |
C.教权的退场 |
D.君权的消亡 |
1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5年前,为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的政治原则是
A.主权在民 | B.议会至上 |
C.君权神授 | D.三权分立 |
17.
“1930﹣1935年间,西方著名的政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其中最成功的“模仿”是
A.明治维新 | B.新经济政策 | C.工业革命 | D.罗斯福新政 |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和波及范围最广泛的全球战争。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③诺曼底登陆 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⑤攻占柏林战役 ( )
A.①②③⑤④ | B.④②①③⑤ | C.②⑤④③① | D.④①③②⑤ |
4.填空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3道)
选择题:(12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