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56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1

1.判断题(共1题)

1.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改正:
(2)1005年北宋和西夏订立“檀渊之盟”,此后双方之间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改正:
(3)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了籼型杂交水稻。
改正: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
改正:

2.综合题(共3题)

2.
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常会面临许多危机。应对得当,则能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19世纪中叶面临的“侵略威胁”的具体体表现是什么?
结合史实归纳这一“威胁”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
(2)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事例。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人类迎战危机时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有益的经验?
3.
迈上新时代的征程,伟大梦想召唤我们奋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复兴前景激励我们前行。某校同学开展活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为主题展开了如下探究,请你也参加进去吧!
【革命重心转移】


(1)由图1到图2,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吸收先进文明】
(2)图3到图4反映我国新时期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谈谈你对“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理解。
【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3)综上所述,你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飞跃为何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
工业化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1)材料中“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若干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材料二
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姿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2)依据材料二,谈谈斯大林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你认为这条工业化道路会给苏联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选择题(共7题)

5.
图片是历史的最佳载体。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强化中央集权
B.中外文化交流
C.经济重心南移
D.科学技术进步
6.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材料中“任人摆布”主要体现在:
A.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D.外国侵略势力渗透到长江上游
7.
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此电文拟定的背景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重庆谈判的举行
8.
下表是二战中中、美、英等国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统计表格。说明抗日战争: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620亿美元
5000多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A.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侵略的胜利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D.使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9.
“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最早在下图中成功实践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
某历史学家撰写了一本历史专著,封面图案如图。下列最适合作为该著作标题的是:
A.《种姓的国度》
B.《尼罗河之光》
C.《马可波罗之旅》
D.《基督教的传播》
11.
“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欧洲可以和平下去,对希特勒做了许多的让步。”下列对张伯伦做出“许多让步”认识正确的包括:
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③加速了二战全面爆发
④长期让步最终导致英国灭亡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填空题(共3题)

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1)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_创办了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彰显了教育公平理念。
(2)司马光主持编纂的《_________》整理了从战国到五代、前后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3)东晋时期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________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_________是盛唐转衰时期的诗人,其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作“诗史”。
13.
中华“和合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合作共赢。
(1)1936年,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  事变的和平解决。
(2)1942年1月1日,《   》发表,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
(3)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共同倡导了  ,今天已成为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14.
土地问题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发展。
(1)商鞅变法规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  私有制。
(2)  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为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7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