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以其深刻的思想认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先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观点。
(4)据材料四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五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材料一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林则徐集》奏稿
材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凼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四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五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观点。
(4)据材料四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五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窜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对欧洲“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
(3)据材料三,作者认为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应该如何相处?
(4)据材料四回答,联合国起到怎样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合作中谋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窜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材料三 让不同制度的国家互相敞开大门,以此增进彼此间的尊重与了解。彼此相信一种制度会吸收另一种制度的长处,在相互的合作与和平中共存。也许我们每个国家,在持有适当的自卫能力的同时能够与其他国家签订互不侵略与互不颠覆的公约,重建世界秩序,在其中的每个国家都会保持主权独立。——摘编自《历史的教训》
材料四 多年来,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着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团或维和部队,监督、控制并化解敌对各方之间的冲突。近年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获得良好声誉,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选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对欧洲“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
(3)据材料三,作者认为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应该如何相处?
(4)据材料四回答,联合国起到怎样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合作中谋发展”的认识。
2.选择题- (共23题)
3.
“(梨的嫁接技术)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杜如臂以上,皆任插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材料所述内容应出自
A.《史记》 |
B.《齐民要术》 |
C.《丹经》 |
D.《本草纲目》 |
4.
有学者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材料中“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史实依据有
①活字印刷的发明
②瓦舍勾栏的出现
③世俗文学的勃兴
④“交子”的出现
①活字印刷的发明
②瓦舍勾栏的出现
③世俗文学的勃兴
④“交子”的出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5.
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这次谈判
A.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B.沙俄强迫租借旅顺、大连 |
C.清政府准许沙俄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D.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
6.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材料表明
A.“丝货”贸易被江浙商民垄断 |
B.中国只允许“丝货”出口 |
C.江浙商民直接与“外夷”贸易 |
D.“粤”是“外夷”贸易地 |
8.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九一八事变 | 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
B | 西安事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C | 台儿庄大捷 | 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
D | 百团大战 |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A.A |
B.B |
C.C |
D.D |
9.
孙中山先生曾上书并称赞说“(他)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己先后辉映。”材料中的“他”可能是下列的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陈独秀 |
10.
“那次战争所完全暴露的、在体制和军事上已采取的现代化措施的不适宜性,表明了中国通商口岸时代,变成列强割据中国时期的可能性。”结合下图判断“战争”应当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有关北京的报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泰晤士报》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三大改造的完成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13.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材料中“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A.“一五计划”期间 |
B.“三大改造”期间 |
C.“大跃进”期间 |
D.“文化大革命”期间 |
14.
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反映了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
D.经济蕋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
15.
1971年,当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时,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在致词中说:“你们来我是反对的,但是你们来了,我表示欢迎。”这表明
A.美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
B.美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
C.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6.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以祖国统一和民族大业为重,采取一系列具体步骤和措施,希望早日消除两岸长期隔绝状况,努力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一历程的指导思想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九二共识" |
C.“一国两制”构想 |
D.“求同存异”方针 |
18.
"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直接向资产阶级挑战,它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它在19世纪后期,成为欧洲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20世纪,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材料中"它"的主要开创者有
A.哥伦布 |
B.哥白尼 |
C.马克思 |
D.凡高 |
19.
“显而易见,战争给美国经济结构带来了重要的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利坚贸易一直依赖不列颠帝国体制,战后人们突然发现一切必须依靠自己,经济活动也不再有大不列颠海军保护。”材料中的“战争”发生在
A.18世纪下半期 |
B.19世纪下半期 |
C.20世纪初期 |
D.20世纪中期 |
20.
“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材料中的“再生”指的是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工业革命 |
D.“三角贸易” |
21.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
B.③②①④ |
C.④③①② |
D.④①③② |
22.
“日本人最终认识到,锁国政策并不可行,遂开始研究西方的方式,并加以改变……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此后,日本开始
A.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 B.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 |
C.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 D.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
24.
列宁说:“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列宁认为“这种办法”有利于
A.巩固苏维埃政权 |
B.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 |
C.实现农业集体化 |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