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思想篇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材料二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材料四 《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8年后这种宣传出现了新的变化。
⑴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同时代西方的主张“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家是谁?
⑵材料二中“已经湮没的事物”指什么?“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⑶材料三是对哪场运动的叙述?这场运动影响了十八世纪的哪两场革命?
⑷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1918年后的新变化”指什么?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材料二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材料四 《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8年后这种宣传出现了新的变化。
⑴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同时代西方的主张“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家是谁?
⑵材料二中“已经湮没的事物”指什么?“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⑶材料三是对哪场运动的叙述?这场运动影响了十八世纪的哪两场革命?
⑷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1918年后的新变化”指什么?
2.
探索篇
近代中国饱受外来欺凌,值得庆幸的是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沉沦,他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开展了近百年荡气回肠的近代化的探索进程。
材料一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弱到强的过程。
材料三
材料四 会议……让博古下了台,这样全党终于在毛主席的路线下团结起来,顺利完成了长征。
——陈毅《三年游击战争回忆》(摘编)
⑴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孙中山是怎样救国的?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什么企业?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⑶材料三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图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图三中“星星之火”指什么?
⑷根据材料四指出长征胜利结束是哪一年?这一年在国共关系上发生了哪一重大事件?
⑸通过以上材料的探究,你有怎样的认识。
近代中国饱受外来欺凌,值得庆幸的是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沉沦,他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开展了近百年荡气回肠的近代化的探索进程。
材料一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弱到强的过程。
材料三

材料四 会议……让博古下了台,这样全党终于在毛主席的路线下团结起来,顺利完成了长征。
——陈毅《三年游击战争回忆》(摘编)
⑴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孙中山是怎样救国的?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什么企业?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⑶材料三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图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图三中“星星之火”指什么?
⑷根据材料四指出长征胜利结束是哪一年?这一年在国共关系上发生了哪一重大事件?
⑸通过以上材料的探究,你有怎样的认识。
3.
改革篇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越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三 七世纪中期,大唐的近邻日本进行了一场汉化改革,有力地打击了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天皇的权力。
材料四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材料一中“商君”指谁?“坏井田,开阡陌”具体指什么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变法成效的句子。
(2)材料二中“这样的政体”实质上是什么制度?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对应“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三中的“汉化改革”指什么改革?日本从政治上主要学习唐朝的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指出他参与的变法运动的积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越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三 七世纪中期,大唐的近邻日本进行了一场汉化改革,有力地打击了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天皇的权力。
材料四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材料一中“商君”指谁?“坏井田,开阡陌”具体指什么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变法成效的句子。
(2)材料二中“这样的政体”实质上是什么制度?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对应“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三中的“汉化改革”指什么改革?日本从政治上主要学习唐朝的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指出他参与的变法运动的积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2.选择题- (共16题)
12.
平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下列有关等级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
B.印度的等级制度中的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握神权 |
C.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必须服从国王的统治 |
D.“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绝对服从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