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省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二3月月考政治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373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6

1.图表题(共1题)

1.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有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有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有新兴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也有新兴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不同,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如何建立封建制度、如何对待各国的变法和改革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的规划设想。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指导思想一直非常明确,就是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国民经济能承受的限度来发展。不管是幕后的科学家还是无畏的航天员,都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完成这份神圣的使命。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唯物论知识谈谈我国在探月工程上能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16分)

3.开放性试题(共1题)

3.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事物层出不穷,让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难以认识。
这使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二(1)班以“借我一双慧眼吧”为主题,探究哲学的意义
  同学们搜集了几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的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宋代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南北朝—范缜认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慧能、朱熹、范缜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观点?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 (10分)

4.选择题(共4题)

4.

阅读短文《理想的风筝》片段,回答问题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文中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联系?

5.

阅读短文《理想的风筝》片段,回答问题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  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老师的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时,作者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想的?

6.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怎么能忍受呢? ②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7.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怎么能忍受呢? ②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图表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开放性试题:(1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