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336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9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观察材料一,从两宋到元这一历史时期在政治上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评价一个朝代应遵循什么原则?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的各级行政机关的设置与安排,来自哪里一朝代?图中的“御史大夫”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宣政院”的设立有何历史意义?与材料一相比,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出现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左侧所示的“中书、尚书、门下”等均属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关,各“省”首长“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材料三中由左侧示意图向右侧示意图的变化,出现在何时?这变化过程,反映的问题本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中央集权制度。

2.选择题(共10题)

3.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③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了北方
④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八王之乱”、“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重建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的发展
5.
精美的美术作品不仅留给后人美的感受,而且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又一生动途径。下面作品中能突出反映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和谐的是
A.《洛神赋图》
B.《女史箴图》
C.《送子天王图》
D.《步辇图》
6.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7.
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
A.唐
B.明
C.汉
D.宋
8.
(题文)宋朝政府对市区交通实行“限速”制度,除非有紧急公事,任何人不得在城市街巷快速策马、驾车,否则,给予“笞五十(打五十板)”的刑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都市
①坊和市严格分开  
②非常繁荣  
③有众多文化生活场所  
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反映出(  )
A.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B.作者对旧制度和传统礼教的批判
C.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D.作品对人民的反抗精神予以肯定
10.
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1.
清代一位大臣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准,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可以判断该大臣
A.在皇帝心目中没有地位,心生怨恨
B.完全听命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C.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办事非常仔细
12.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A.赵州桥
B.大运河
C.故宫
D.长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